临汾新闻网讯 初夏时节,万木繁茂。浮山县北王镇杜村的一处集体院落里,电动砂轮机的嗡鸣声此起彼伏。64岁的村民柏康戴着防尘口罩,正全神贯注地打磨着手中的金属构件。“足不出村就能挣钱”的喜悦,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舒展开来。这个由闲置院落改造的手工车间,正是北王镇探索“村企合作、促农增收”新模式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北王镇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通过与苏晋产业园深度合作,发展加工类庭院经济,建起杜村、北张村两个加工点,吸引了农村留守人员前来就近务工。
“咱们打磨时一定要使暗劲,保证4个面平整光滑。”来自苏晋产业园的技术员雷双林守在工位前,手把手指导村民操作要领。他身边的贾福田老人虽已65岁,但干起活来毫不含糊,手中的金属构件已能打磨得平整光洁。
“村企合作、促农增收”的合作模式焕发出蓬勃生机,让这两个村2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前来了解、学习。在杜村,试运行仅仅4天后,每人每天就能完成加工100件以上,贾福田笑着说:“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老了还能当‘技术工人’。”
这两个加工点时常会出现独特的工作场景:有的村民干上两三个小时就离开去干农活,有的村民干完家务活才来——这种“随时来、随时干,有事随时走”的弹性工作制,正是项目设计的匠心所在。
“早上干两三个小时,不耽误晌午给家里做饭。”北张村村民秦廷芳说,这种灵活就业模式尤其受到农村妇女和老年人的欢迎,大家利用料理家务的碎片化时间参与生产,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北张村的加工点,两个相邻的房间里各有一张专业工作台,12名村民正在仔细打磨金属构件。该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国峰说:“村里改建了集体的一处闲置院落,购买了专业台面、打磨机、空压机等设备。这才试运行四五天时间,干活的村民每人每天能加工200件左右,等熟练以后能加工四五百件,每月可增收3000元。下一步我们将利用村里闲置区域扩大规模,让有意愿的村民都参加,挣一份收入。”
据了解,苏晋产业园签订合作协议后,一方面保证订单量,另一方面派技术人员常驻指导;村集体负责场地维护和人员组织。这种权责明晰的合作机制,让庭院经济摆脱了“小打小闹”的局限。
“这种将非核心工序下沉到农村的创新举措,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又为村民找到一条增收之道。”杜村到村任职大学生窦天说,“下一步,我们也将扩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这条增收新路子上。”
记者 柴云祥 祁欣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