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冬时节,天气渐寒。11月17日,在浮山县北王镇的杜村村民张全喜的农家院子里暖意融融,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快来看看咱这姜,长得多喜人!”张全喜和家人正猫着腰,从松软的土里往外“刨宝贝”。只见他双手一拢,再使劲一拔,一株裹着泥土的生姜便破土而出。抖抖土,块块饱满、颜色鲜亮的“金疙瘩”就露了出来。
“头一回种,心里没底哩!谁承想,这‘头一炮’就打响了!”张全喜擦把汗,脸上笑开了花。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别小看院前这三分地,往年种点家常菜,也就省个买菜钱。今年改种姜,刨去所有本钱,稳稳当当进账3000元!这院子,以前杂七杂八堆着东西,现在可真成了咱家的‘聚宝盆’啦!”
张全喜的这笔“庭院收入”,是杜村盘活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过去,这些庭院大多闲置。如今,村里像他一样靠种姜增收的,还有15户。小小一方庭院,平均为每户每年就能添上五千多元。
杜村海拔700多米,气候温和,正好对上生姜“喜暖好湿”的“脾气”。可光有条件不够,咋让乡亲们敢干、会干?
“我们得先把路蹚平了,群众才敢迈步。”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静飞说,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没少费心思,外出取经、请来专家,从提供姜苗,到怎么施肥、防病,再到最后咋收,全程都有“技术保姆”手把手教,硬是把这增收的新门路,扎扎实实铺到了村民家门口。
种得好,还得卖得好。浮山县人民法院驻杜村第一书记李勇对村里种姜的事儿信心十足:“咱这姜,日子足、喝饱了水,品质没得说!炒菜提香,腌成酱菜更是脆生,在市场上是‘抢手货’。”他介绍,现在杜村的姜不愁销路,早有外地老板打电话预订,还和县城十几家菜铺子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小生姜,大作为。如今在杜村,曾经的闲置院落焕发了生机,乡亲们的口袋鼓了,笑容多了。这小小的庭院,正连成一片希望的田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记者 祁 欣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