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市农业灌溉和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25年6月25日临汾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2025年6月25日,临汾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艳萍所作的《全市农业灌溉和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十四五”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线,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村供水维修建设工程,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基本构建起完善的农业灌溉体系,筑牢了农村供水安全防线,为全市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全市整体情况来看,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资金保障不足、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经会议审议,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水利建设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水利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沿黄提灌工程及汾河、沁河等水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灌溉和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推动我市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科学制定农业灌溉和农村供水工程“十五五”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重点项目布局及推进路径,分阶段、分步骤推动落实,全面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聚焦粮食安全,进一步完善农业灌溉体系
(一)创新多元投融资机制。抢抓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机遇,积极争取新增国债资金,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进程。鼓励“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通过规模效益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探索“公司+协会”市场化运管模式,组建专业化运营公司整合供水产业链,构建“公司+协会+农户”服务体系,实现从水源调配到田间灌溉的全链条服务。推广“节水贷”“水权贷”等金融产品,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为灌区节水技术升级提供资金保障。
(二)着力推进灌区升级改造。按照“续建改造一批、配套提升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发展思路,参照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占地率标准,简化灌区建设用地审批流程,优化项目规划设计。结合农业托管和土地流转后土地规模化经营需求,科学布局泵站、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平川地区重点推进末级渠系升级和节水工程建设,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双源互济”,提升灌区电灌站供水保障能力。丘陵山区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智能泵池,打造“智能泵池+数字渠系+精准灌溉”体系,持续提升节水、节肥水平。
(三)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突破口,结合本地灌溉实际,完善水价形成、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工程建设与管护及用水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进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工程运维监督。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协调联动,形成改革合力,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夯实民生基础,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质量
(一)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主动对接中央和省级财政政策,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分配中优先支持农村供水管网升级改造。探索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缓解地方财政和群众自筹压力,确保工程建设与维护资金足额到位。
(二)推进标准化建设与管护。要严格落实省级规划要求,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科学制定“3+1规划”,平川地区加快县域统管进程,依托大水厂、大水网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集中供水规模化,分区域、分步骤实现城乡供水“五同”目标。丘陵山区和人口分散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小型供水设施,逐步提升农业供水供给能力和标准化建管水平。
(三)提升智慧化管理能力。加快建设县域农村供水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四预”功能(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供水设施进行状态模拟和风险预警,实现农村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流域智能化管理,提升管护精准度与效率,切实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以上审议意见,请市政府收到之日起六个月内将研究处理情况征求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