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秋时节,暑热未消。在风景秀丽的古县三合镇石壁村,有一座现代化的智慧渔业产业园,园内一个个标准化的养鱼池整齐排列,水中鱼儿悠闲地穿梭游弋,池内的竖流沉淀器推动水体流动,为鱼的生长营造出稳定舒适的环境。
这个产业园养殖的是被誉为淡水鱼珍品的鳜鱼。鳜鱼以脂肪量少、肉质细嫩、无小刺易消化的特点,在市场上长期供不应求,经济效益与养殖前景都十分可观。2024年,古县通过深入调研,锁定了鳜鱼养殖这一潜力产业,引进专业养殖企业共建智慧渔业产业园,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这座总投资超2000万元、占地28亩的产业园,配备了8套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头水处理车间、尾水处理区域和64个养殖鱼池,形成集“养殖、处理、循环”于一体的现代化体系。“产业园的‘诞生地’是三合镇石壁村闲置的蔬菜种植玻璃大棚,通过整体升级改造,旧设施焕发新生,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盘活了闲置资源。”产业园负责人马长庚说。
鳜鱼经济效益高,但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水质、水温、酸碱度等指标的细微波动,都可能影响其生存。为此,该产业园在建设之初,就特别注重全链条保障体系。在头水处理车间,机器不间歇地工作着,保持水质达到鳜鱼生长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养殖区还配备了实时水质监测系统,水温、氨氮、溶氧等关键指标被24小时追踪,数据实时传输至智能终端,工作人员可随时根据反馈调整参数,确保水体环境稳定可控。“我们每天都会对水质进行人工检测,与系统数据双重比对,对发现的问题立刻改进。”水质化验员于萌的话语,道出了科技与人工协同的严谨。
为了保证产业园内的水循环使用,园区还构建了“养殖-过滤-回流”闭环水处理系统。这套系统让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高达95%。而尾水经过多级处理后,摇身变为滋养土地的“肥水”。“尾水系统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去除或转换养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使废水达到生物有机肥和排放水质标准,直接用于周边村子的大棚灌溉,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天然肥料,又形成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良性循环。”马长庚说。
智慧渔业产业园采用“企业运营+村集体入股+村民务工及共养共富”模式,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有力撬动乡村振兴。“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超150万元,提供务工收入80万元,直接带动超百名村民就业。”马长庚介绍,除此之外,他还算了一笔账:每个养鱼池出鱼量可达1500公斤左右,一年养殖两季,预计年产量能突破20万公斤,年产值超2000万元。
从闲置大棚到智慧渔场,古县智慧渔业产业园既破解了土地资源浪费难题,又培育了高附加值产业,形成了一条“资源活化-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绘就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壮丽新画卷。
记者 刘文军 尹娜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