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乡村振兴新“硒”望
——洪洞县“华夏硒谷”乡村e镇建设纪实
▲张潞萍、王向辉实地调研富硒产业园。 许珉珉 摄
▲全市乡村e镇现场推进会在洪洞县召开
琳琅满目的特色产品
“华夏硒谷”乡村e镇仓储物流服务中心
“华夏硒谷”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标准化直播间
临汾新闻网讯 在槐乡大地洪洞,母亲河哗啦啦流过的汾水两岸,有一大片富含硒元素的肥沃土地。这里生产的富硒糯玉米、小米、瓜果及精深加工的麦芯粉、黑玉米酒、醋糕等农产品,通过乡村e镇的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众多城市,鼓起了当地农民的钱袋子。
近年来,洪洞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培育壮大富硒产品种植、深加工产业,乘势而上抢搭“华夏硒谷”乡村e镇建设的“高铁”快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为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硒”望。
省委、省政府将乡村e镇作为承载企业高水平集聚的平台进行重点部署。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发展田间直播、农村电商、预制菜等新业态,加快推进乡村e镇建设,形成“产业+电商+配套”的可持续发展电商生态体系。乡村e镇建设是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六件民生实事之一。4月27日,全市乡村e镇现场推进会在洪洞县召开,对该县的经验做法给予肯定。
◆科学布局 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各类展示产品琳琅满目,富硒食品加工厂内相关设备正在调试运行,仓储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紧张有序,富硒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风生水起,洪洞优品旗舰店顾客络绎不绝……采访期间,记者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华夏硒谷”乡村e镇建设带来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洪洞县有大片肥沃富硒的土地,为“华夏硒谷”乡村e镇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经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测定,全县富硒土壤达254平方公里,平均硒含量0.62毫克/千克,达到富硒土壤标准。汾河沿岸的辛村镇、大槐树镇、万安镇、赵城镇、堤村乡、龙马乡为富硒核心区域。全县集中连片富硒土地24万亩,其中富硒小麦节水灌溉8万亩,富硒小麦保浇面积16万亩。在“首届全国功能农业发展大会”上,洪洞县被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评选为“全国富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
难得的政策机遇,为洪洞县培育“华夏硒谷”乡村e镇加持赋能。全市有14个县(市、区)列入全省百个乡村e镇建设县,洪洞县在第一批6个县之列。该项目总规划面积4.98平方公里,处于富硒资源核心区,拥有大量集中连片可耕种富硒土地。项目为“一轴三区”布局,一轴是以省道桃临线为中轴线贯穿整个乡村e镇,三区包含电商公共服务区、富硒产品生产加工区、仓储物流配套区。
为加快“华夏硒谷”乡村e镇建设,洪洞县强化顶层设计,坚持高站位推动、高标准谋划、高效率实施,研究制定了《洪洞县“华夏硒谷”乡村e镇实施方案》,推动产业、电商、人才、技术、物流等要素聚集发展,加快实现“富硒+电商”对农业产业深度赋能,加速硒资源向硒产业转变,以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洪洞县成立了乡村e镇工作专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工作中的关键、难点问题,定期进行会商研究,统筹推
进落实。市委常委、洪洞县委书记张潞萍,洪洞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向辉及分管县领导高度重视建设乡村e镇工作,多次前往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富硒产业园区、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等地调研指导工作,有力推动了乡村e镇建设步伐。
为实施好乡村e镇项目建设,洪洞县制定了《乡村e镇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乡村e镇项目验收办法》《乡村e镇项目日常监督管理办法》《乡村e镇项目资金管理及拨付办法》和《乡村e镇入驻企业奖励政策》。
作为全省首批乡村e镇培育项目,洪洞县坚持“电商做产业、产业创特色、特色创品牌”的发展理念,围绕做大做强富硒产业主线任务,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立品牌”的阶段性目标,全力打造专业化品牌电商企业集聚基地,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
◆打造品牌 培育富民产业
夏日时节,走进辛村镇石南村,大片麦田开始泛黄,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麦香,氤氲着农民丰收的希冀。
这里是洪洞县富硒土地核心区域,也是洪洞县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富硒农产品种植基地。
石南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传统农业种植销路窄、收益低,村民增收慢。该村立足实际,探索“合作社+公司+农户”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了洪洞县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着力发展富硒产品种植、加工等产业。为此,该公司制定了“一园五区”总体规划,“一园”,即富硒农业科技园,“五区”即富硒农产品种植区、富硒畜禽养殖区、富硒水产养殖区、富硒康养区和汾河景观休闲区。
富硒产业成为了当地村民发家致富的“摩斯密码”,不仅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了周边地区富硒功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目前,该公司种植富硒小麦586亩,建设了石磨富硒面粉加工厂、富硒甜糯玉米加工厂,开发出了富硒面粉、富硒甜糯玉米等自然富硒功能农产品30余种,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远销西安、天津、上海等地。
其实,该公司只是洪洞县为加快产业品牌化升级重点培育的7家主体企业之一。
为加快乡村e镇建设,洪洞县以“槐珍稀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为核心,拟定了区域公共品牌管理办法,建立了网销追溯平台和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
洪洞优品供应链有限公司是供应链企业之一。在位于县城的洪洞优品旗舰店,特色农产品花样繁多、琳琅满目,既有极具地方特色的“大槐树”醋糕、洪洞蒸饭、赵城头肉、万家老咸菜等土特产,还有富硒桃酥饼干、富硒小麦粉、富硒醋等富硒农产品。
“我们的旗舰店一楼展示厅汇集了100多种洪洞本地农产品,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洪洞县电子商务协会会长、洪洞优品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刚说,“我们不仅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帮助农业生产企业销售本地农产品,还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为农村电商提供一站式的配套服务综合解决方案。”
为做大特色产品,洪洞县量身定制,精心打造了“小而美”的“大槐树”醋糕、“华人老家”黑芝麻丸、“潘祥记”槐花饼、“姬誉十里香”牛肉丸子面、“老祖槐”富硒黑小麦等5款自主品牌。
5月22日,在洪洞县“华夏硒谷”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2号标准化直播间,主播正在介绍“华人老家”黑芝麻丸的配料、口味及下单注意事项,并与网友热情互动。
为提升品牌效应,洪洞县大力发展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目前,建成标准化直播间5个,并配备了全套直播设备;建成网红农产品供应链网品销售中心一个,对接各类产品100多种。
为提升乡村e镇品牌营销力,洪洞县积极对接快手、抖音、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打造了乡村e镇官方抖音账号,在乐村淘商城、天猫商城、京东商城、抖音商城、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开通了5个本地特色馆。
洪洞县既注重培育自主产业、打造自主品牌产品,还注重加大产品营销力度。他们先后组织洪洞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山西众一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硒康乐商贸有限公司、山西大槐树老家陈醋有限公司、洪洞县华夏硒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了太原古县城年货节、乡村e镇网红直播大赛、杭州首届农产品展销会、成都糖酒会等品牌营销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提升服务 拥抱数字经济
在距洪洞县城8公里的辛村镇辛南村,有一座金黄色亮眼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就是“华夏硒谷”乡村e镇仓储物流服务中心。
该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桃临线贯穿南北,距离洪洞高速口仅3.5公里,主要建设仓储配送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冷库储藏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工程已完成分拣库装修改造工程,正在对接采购储物货架、分拣传送带、包装机等设施设备。
“目前,中国邮政、京东快递已入驻中心,正在积极与申通、圆通、中通、韵达、极兔等快递企业洽谈入驻合作事宜,力争让他们尽早全部入驻。”洪洞县“华夏硒谷”乡村e镇项目经理娄立冬介绍,“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可满足乡村e镇范围内打包、配送等服务,形成‘产业+电商+配套’的发展模式,为电商类市场主体提供支撑保障。”
围绕富硒产业,洪洞县打造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记者在该中心看到,种类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展示令人目不暇接,可视化大数据管理平台,会议室、办公室、培训室、电商直播间等一应俱全。大数据管理平台屏幕滚动播放全县电商最新数据,包括订单量、客单价、复购率及单品销售区域分布、平台销售排行、企业销售排行等情况。
“平台可对关键指标变化动态监控展示,集中体现覆盖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并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层次展现,实现对产业概况、种植、加工、流通和监管方面的运行态势实时的量化分析、预判预警和直观呈现。”娄立冬介绍,“该平台通过发挥由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组成的大数据中心的功能,在富硒全产业链进行广泛运用,努力构建集加工、研发、销售、采集、溯源、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富硒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山西乃至全国富硒产业的大数据中心、定价中心、权威价格发布中心和信息采集中心。”
在乡村e镇建设中,洪洞县因地制宜,采取得力措施,强化服务支撑,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他们一方面发挥乡村e镇平台集聚效应,免费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营销推广、研发设计、技术运维等服务,推动电商集聚发展。目前,公共服务中心电商企业新增10家。另一方面,围绕电商产业发展和电商带动农产品上行,通过开展多层次广角度培育,引进培训机构,邀请培训讲师,开发培训课程,积极培育电商人才。目前,已培训学员达600余人次。
洪洞县通过搭建综合型区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培养本地人、链接外地人、销售本地货”的目标。“据统计,2022年,”华夏硒谷“乡村e镇范围内网络零售额3091万元,同比增长39.1%。今年一季度,网络零售额764万元,同比增长24.18%,商品覆盖全国21个省市。”洪洞县商务局局长樊玎说。
随着洪洞县乡村e镇建设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优质富硒农产品“飞”上市民的餐桌,真正让天下华人享受到“槐珍稀品”的老家味道。
记者 张春茂
“双报到双清零” 凝聚文明城市创建“红色力量”
今年以来,洪洞县广大党员干部坚决贯彻落实县委“1255”战略部署和“1+3+10+10”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思路,做深做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清零”活动,通过实施“2334”工作举措,不断把推进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变成提升城市基层治理、助力文明城市创建的“赋能工程”,凝聚起文明城市创建的硬核“红色力量”。
“两项举措”提升实效,精准匹配责任单位。制定工作方案,常态化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全员到单位包联小区和党员居住小区(片区)“双报到”,主动参与文明小区创建工作,深化党员联户制度,实现各类困难户和信访诉求问题动态“双清零”。根据各单位驻地情况、工作属性和小区治理实际,统筹调配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制定机关企事业单位包联小区名单,实现了82个单位、3000余名党员对131个重难点小区全覆盖包联。探索实施组织联建。积极发挥机关党组织政治、组织、资源、职能“四个优势”,通过党日联办、阵地联建、文化联创等方式,帮助小区健全组织体系,提升管理能力。聚焦居民身边的“关键小事”,每名党员每周到小区报到服务不少于一次,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共建联席会议,实现机关党建和社区党建良性互动、共同提升。
“三个清单”创新服务。围绕落实创建文明城市“1+3+10+10”重点工作,建好“项目清单”,分别制定了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小区10类基本项目清单,明确共建方向,一项一项协同小区党支部检点落实;建好“需求清单”,通过日常工作了解、入户走访调查、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征集社区居民“微心愿”,同时针对报到机关单位党组织及在职党员特点,梳理形成政策宣讲、文明督导、心理咨询等个性化“需求”清单。建好“服务清单”,根据群众需求,设置服务岗位和个人认领项目清单,梳理成可向小区党组织和居民群众提供的党建、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特色资源,全方位、零距离为居民提供服务。
“三项制度”强化落实。优化组织体系。成立社区党委,领导所辖小区党支部,统筹协调共驻共建单位党组织。全程服务纪实。在职党员报到服务情况进行全程纪实,按“一人一档”要求,建立纪实档案,进行小区、单位双向积分管理。开展双向评价。小区评价,年底小区党支部根据在职党员现实表现情况、居民反馈意见,对在职党员逐一评价,提出评价等次意见,统一反馈至单位党组织。单位评议,将在职党员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晋升职级、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构建“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问效双岗位”的考核机制。
“四项行动”汇聚合力。开展优化提升行动。推动小区实体性党支部全覆盖,加快构建“乡镇党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开展入户敲门行动。对各包联小区进行全覆盖摸排,充分掌握家庭基本情况、成员信息及外出从业情况,分类建立在职、在册党员台账。同时,重点摸清享受低保、五保政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失独家庭及因病因灾突发性困难等各类困难户和有信访诉求问题户情况。开展党员联户行动。包联小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对摸排出的各类生活困难户和信访诉求问题户进行包联,并采取跟踪式服务,逐人制定帮扶措施,实行销号管理,动态实现“双清零”。开展暖心周末行动。在职党员充分利用周末时间,积极投身小区文明创建工作,认真落实报到服务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参与户情摸排、创文宣传、政策宣传、暖心慰问、爱心服务、民事共办、活动共联等活动,引导社区居民争做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李安安)
“红色物业”助创文 解决群众“关键事”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洪洞县创新开展“红色物业”行动,通过实施“六个一批”举措,分类推进居民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有效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
市场化选聘一批。对成熟商品住宅小区、已经成立业委会的居民小区,采取依法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方式,提供物业服务。目前,46家物业服务企业已为56个成熟小区提供了专业化高品质的物业服务。
捆绑合管一批。充分考虑老旧零散小区地理位置、小区规模、居民组成等因素,将无物业小区进行捆绑打包,引进经验足、服务好的小区物业企业接管,通过低成本运营,提供物业服务。
业委会自管一批。54个暂时难以采取市场化模式解决物业服务的小区,通过业委会(物管会)临时管理,雇佣安保、劳务、保洁及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物业管理工作。
转型统管一批。以村(社区)集体资产的管理主体成立物业公司或物业服务合作社,转型成为市场主体,统一管理辖区内小区。城东社区组织成立社区物业公司,为11个小区提供物业服务。
兜底托管一批。对暂时难以解决物业管理问题的小区,由乡镇成立物管中心、社区成立物管办,通过采取购买社会服务、组织义工服务、打造志愿队伍等方式,实行临时物业管理。
行业管理一批。对机关企事业单位脱管的小区,坚持“一小区一策”,由住建部门、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共同拿出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常一社区、城东社区、梗壁社区下辖的14个原单位集资房的小区均已由主管单位恢复管理,实现了原单位“脱管”变“托管”。 (李安安)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