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卧虎山下,有一位75岁的老人,在人们需要他的时候,他奉献过自己的青春;在人们淡忘他的时候,他却没有忘记过人们;浓浓的乡情让他在村供销社整整干了14年。
寒冬时节,记者来到尧都区县底镇翟村村委会大院,其右侧有一排坐北朝南的水泥现浇顶平房,该村的党支部、村委会、图书室、计生室、科教中心等机构健全,一目了然。当视线向左平移时,发现一排坐西朝东的土房子,房很旧,三角顶。墙上的那层白石灰已经大面积掉落,露出草泥墙。房檐下还挂着褪了色的“翟村分店”的牌子,店里偶尔有村民进进出出,这与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格格不入,怀着好奇和怀旧的心理,记者走进了这座老房子。
经营该店的是位老人叫梁思功。他年轻时就是翟村供销社分店的负责人,一直到14年前,村里搞规划,建新学校,旧校舍正好腾出,村干部就将供销社安置到了旧校舍,并答应梁思功老人供销社不拆,直到老人不想干为止。这也许正是这座能代表那个时代的供销社原貌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吧。
店里的布局和摆设都保持着传统的旧貌,玻璃柜台是用灰色的砖头砌成,里面还放着一些旧商品,墙柜的顶檐上搁着十几块人工绘画的旧广告牌。据梁思功老人说,这是70年代村里的人根据当时流通的商品照着画的,至今仍保持着鲜亮的色泽。“很多人要将这些东西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收藏,即便是给得价钱再高,我也不卖,将来不干了要带回家,作为精神财富留给儿女。”梁思功对记者说。当讲到广告牌上的各类旧商品时,这位老人精神为之一振,声音提高了许多,神采飞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往日供销社的辉煌,他亦然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倒像是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年轻小伙子。
“过去自行车零件、家用的缝纫锁边器等已经卖不了了”。虽然梁思功所经营的很多传统的商品已经被尘封在了那个年代,但他仍然放在柜台里收藏着。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村里的供销社分店早已经被新建街面上的超市所替代,对于小店的经营状况,老人并没有过高的奢求。他说:“主要是有个事儿干,来来往往图个热闹。有些货没法进了,现在就简单的卖点老百姓日用品、农药、种子、化肥等,货不多,没多少利润。”对于利润的索取,老人自有做人的原则和商业道德,他顺手拿过一个算盘:“这个卖五块钱的东西,我不能问老百姓胡要价儿,老百姓信任咱。”他的话语铿锵有力,落地有声。
如今,75岁的梁思功,耳不聋眼不花。他的女儿嫁到了本村,继承了他的事业,在村委会门口的大街上经营着一家超市。而老人的经商之道和他对这片土壤的浓浓乡情也深深地感染并影响着这一带村民,有些村民即便不买东西也要来这里坐坐,拉拉家常,图个热闹。
梁思功忠于这片土壤,老百姓满意的笑容和真心的拥护是对他最好的馈赠。他经商不为利润,没有物质上的享受,但却有着充实可贵的精神世界。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尧都区交警大队采取措施保障“春运”工作
下一篇: 尧都区开展农资专项打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