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看守所民警马铭:赏罚分明抓管教

 ——记侯马市看守所管教民警马铭

2015-04-21 08:57: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早晨六点,掀开被子,穿好衣服,匆匆洗把脸,就赶到看守所,谈话、教育、活动、内勤。这就是侯马市看守所管教民警马铭的每一天。

    初见马铭,是在看守所办公室。他穿着警服,没有想像中那般强势剽悍,阳刚帅气,随性自然。或许,这跟他的工作有关。

    开展谈话教育、心理疏导1000余次;解决在押人员实际困难200余件;培养所内改造积极分子20余人;处理各种违规、违纪人员70余人;参与押送罪犯投送监狱60余次;押解罪犯外出就医、住院看护20余次……这是马铭十年监管工作的清单,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只有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平凡,只有一天一天熬出来的艰辛。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个数字叠加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苦痛与欢乐。

    2003年底,马铭从部队转业进入侯马市公安局政工科工作,2006年,又被调至看守所成为管教和内勤。在马铭看来,不论哪个警种,不论哪个科室,公安工作注定是不平凡的职业,要用辛勤的汗水见证人生的价值,要用奉献的荣光书写生命的辉煌。调往看守所以后,马铭立即调整了工作重点,通读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看守所工作条例》《看守所执法细则》等法律法规书籍,掌握了娴熟的业务技能。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记录自己的工作清单,第一次谈话教育,第一次心理疏导,第一次押解罪犯……每天,他都会在这份清单上加上或轻或重的一笔。这份清单上的数字越来越大,马铭的工作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也因为此,马铭受到上级的一次次肯定。2008年,他被临汾市监管系统评为“先进个人”;2010年,他被侯马市公安局评为“阳光警察”;2013年,他被侯马市公安局评为“先进个人”;2014年7月,获侯马市公安局通报嘉奖。对于这些荣誉,马铭并不在意。他说,这只代表过去,他的工作清单还等着他去填写更多的内容。

    马铭说,从事管教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纯粹的监管者;另一类就是有能力、也有意愿帮助服刑人员的人,这个人始终和服刑人员站在一起,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替他们排忧解难。马铭说他属于后者。

    在马铭看来,看守所管教工作要面对面直接管理,用文艺一点的说法就是对待在押人员一定要“走心”,用真诚和热情去打动每一个在押人员。

    马铭看管过很多重刑犯,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押人员杨某。杨某因为一些琐事和妻子发生争执,一时情急将妻子打死。与其他在押人员不同,杨某入所后一心求死,并无悔改。这一反常态度引起了马铭的注意,他随即展开走访。通过走访他了解到,杨某本来是一个良好青年,早年父母离异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后来又发现妻子出轨。这让他对自己的生活彻底失去信心,甚至怀疑女儿并非自己亲生。在这些新伤旧疾的一并作用下,他才会激情杀人。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马铭对杨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也一步步对他展开了心理疏导。

    马铭知道,等待宣判结果的杨某虽然外表很平静,但内心必定在翻滚,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夜晚。他记得杨某曾不止一次追问自己的最终宣判结果,追问的语气,却是确信无疑。就在那一次次追问里,马铭捕捉到了他对活着的渴望、对生命的无限向往,和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深深忏悔。直到现在,马铭还清楚地记得杨某的表情,如果给他机会,他一定能帮杨某悔过自新,还给社会一个心理正常的杨某。可是一切都已来不及,马铭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平复杨某的情绪,陪他走完最后那一段路。

    每一个个案背后,都是鲜活的人性。要对每个服刑人员奖罚分明、宽仁相济,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这是马铭的座右铭。

    十年来,马铭做的事情就是帮在押人员振作起来,将心怀感恩的人还给社会。在他看来,看守所不仅仅是羁押罪犯的地方,还能切实改变很多在押人员的生活,创造重新做人的机会,这正是马铭最想要的。  通讯员 郭清海 马超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