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志设计的布艺飞虎
临汾新闻网讯“摸摸虎头,富贵当头;摸摸虎背,吉祥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王承志俯下身子细心地摆弄着展柜里他视若珍宝、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的布老虎。这些作品大的三尺有余,粗犷豪放;小的指尖可立,玲珑可爱。谈及为何对布老虎情有独钟,王承志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留下来的手艺和记忆,丢了就太可惜!
全国有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布老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艺(侯马布老虎)传承人王承志手里的叫做“世德堂”布老虎。其以绸缎为料,内装朱砂、香草,外配艾叶,细端其形着意夸张而不失神韵,大胆取舍而不落俗套。全身装束采用盘金、撩金、扣金的传统表现手法,并结合晋绣、扎染、彩绘等艺术形式,手工工艺繁多,观赏性强。上百年来,这一凝聚、承载着四代人记忆载体的工艺,虽然历经岁月蹉跎和风雨洗礼,依然焕发着独有的勃勃生机。
“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穿的衣服都是姥姥和母亲制作的,每件衣服上必不可少的就是老虎图案,由于做工精细、图案别致,我们的衣着总会招来小伙伴们的羡慕。”王承志说,除此之外,每年端午节,母亲还会给他们兄妹佩戴手工制作的虎符,“因为在民间流传有‘家有狮虎、平安幸福’的民俗、民谣。它不仅是辟邪之宝,还是深藏于民间的非遗瑰宝,印证了当地百姓特定的区域文化和精神寄托。”
“我从小就受这种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了这种技艺。”为此,自幼喜欢书法、绘画的王承志确定了传承布虎制作技艺的目标。而“三个女人”的执着精神,更是坚定了他走上这条路的决心。
王承志说,还记得姥姥在去世前的头一晚,依旧放不下她心爱的针线活儿,吩咐他们把她没做完的布虎拿到跟前;母亲患有风湿病40余载,在手指严重变形的情况下,依然执着于布虎的制作;心灵手巧的爱人虚心向母亲讨教布虎的制作手法,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1993年,为了抢救和保护晋南民间布艺艺术,王承志重树百年家传老字号,成立了侯马“世德堂”布老虎工作室,专门从事民间传统布虎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创作、宣传等工作。当他在某景区看到一个摊位上成堆摆放着粗糙的布虎旅游纪念品时,便暗下决心:“我宁愿只做一只精细的,也不愿意做一堆这样的。”自此,他广泛搜集全国各地的布虎信息,并对不同地域的制作手法、销售情况进行调查。
探访到市场行情的王承志开始有意识的定位自己的产品方向——创作“独树一帜”的精品。在秉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他将传统布制立虎,发展为壁挂式、俯卧式等形式的70余种布虎作品,突出其装饰性的特点和韵味。如《飞虎》,同“五毒”依存出现,并配艾叶、寿桃等饰品,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丰富了布虎文化内涵。
转眼到了2003年,首届山西侯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节开幕。全市上下浓厚的盛会氛围让王承志意识到“布虎的春天”来了。当70余种或站立、或悬挂、或卧躺的布虎一经展出,便赢得了众人的啧啧称赞,母亲喜出望外地说“没想到布虎这么受欢迎!”首战告捷,让王承志信心倍增。好消息也接踵而至,2009年6月,他的“侯马布老虎”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文化厅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遗项目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重视,然而现实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一只飞虎各个部分完成需要二十多天,再加上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五毒’等,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王承志表示,手工制作程序繁琐,耗时较长,与“机器生产快捷、成本偏低”形成的鲜明对比也一度令他很是苦恼。
传统手艺该以何种方式存活?这是王承志闲暇时思考最多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他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对策——积极对接景区,开发“传统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两大布虎系列,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同时还不遗失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秉承传统制作方法的同时,王承志等人积极尝试制作新的非遗产品,并在收藏品中,把好的作品二次创作、局部精炼、相互组合使之成为新的“产品”。譬如,在十二生肖的研发上,将传统的两片缝合式挂件设计为立式摆件作品,做到形神兼备,且大小皆宜;采用“粗中有细,细中存真,真中出巧,巧中品优”的古法技艺,创作新作《飞虎》《麒麟》《福狮》等种类……这些作品远销海内外,深受大家喜爱。
“用心打造的布虎作品,自然更受市场青睐,用心磨炼的技艺也能传得更远。”在王承志的工作室里,眼见着一只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布虎工艺品跃然墙上,有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万件民间艺术珍品展”银奖的《飞虎》;有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获全国作品评比银奖的《龙腾虎跃》……此时此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的时间带徒授艺,通过发挥自己的设计优势,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将布虎工艺发扬光大!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