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麦收满地铺金黄

2020-06-08 08:48: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芒种忙收,颗粒归仓。

  6月5日,结束了一周丘陵旱地小麦的收割工作,侯马市夏收转入平川集中连片的水浇地战场。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上马街道办事处史店村入村口的一处麦田,触目所及,一望无垠的金色麦浪随风起伏,煞是壮观。

  手持对讲机,黄智坚不时对田间正在作业的三台联合收割机发号施令。“这片小麦的亩产在350—400公斤,受倒春寒影响,产量较往年有所下降。”黄智坚是侯马市自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正在收割的麦田位于侯马市的农业生产托管试点区域,黄智坚与农户签订了托管协议,田间的耕、种、收、防全部由合作社负责。“单就小麦收割这一项,市场价是一亩地50元的费用,而托管后农户只需要付35元。”

  早上6点开工,晚上10点收工,夏收期间,农机手基本上要在车上度过一整天,连吃饭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我们车上都放了饼子,饿了就趁休息的空当啃几口,都说夏收是龙口夺食嘛,抓紧时间把粮食都收到库房里,大家伙儿才能安心。”晚上农机入库后,黄智坚还要与其他农机手一起对车辆进行维修、保养,保证车辆第二天能正常运转。

  一辆收割机在田间两个来回过后返回了地头,农户董小军赶紧把农用三轮车开到收割机出粮口下面,金灿灿的小麦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我家共有4亩2分地,从种到收合作社都管了,还会帮忙把粮食送到家。”董小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收小麦一亩地少花15元,收玉米一亩地少花24元,还有耕、种、防等环节,一年下来每亩地能少花近百元,而且全程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心、省力。”

  收割机一马当先,秸秆打捆机紧跟其后,将散落的秸秆“吃”进去后,“吐”出一捆捆秸秆团,方便农户带回家喂牛。

  芒种,忙种抢种。秸秆打捆机退场后,玉米播种机高调亮相,循着收割机的“足迹”,一粒粒玉米种子在麦茬间的空隙落地安家。

  在播种机机手宋江涛的车上,记者看到一块小小的电子屏,“这是一套远程网络监控设备,它可以对农机具每天的工作时长、耕作面积进行定位、计算。从农机的机头下地工作它就开始计算,机头离地停止计算,现在我们合作社的收割机、拖拉机等机具上都装上了这款电子屏。”

  “今年,侯马市小麦种植面积有11.5万亩,共出动收割机96台,夏收前我们已多次对机手进行线上线下培训,协调农机公司、合作社备足易损件、零配件,设立跨区接待站6处,公布了24小时值班电话,全力保障夏收工作顺利进行。”侯马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心生产指导站站长杨春杰向记者介绍,“农机装备的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高端技术的普及为侯马市实现乡村振兴、确保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 李卫红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