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个乡镇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手表演绝活。这其中,库拔秧歌用头顶的缠丝来指挥整个表演队伍,可谓独树一帜。
近日,记者来到三教乡库拔村,现场探究库拔秧歌绝活背后的文化传承。
“库拔秧歌源于宋,兴于明末清初,这种表演艺术虽然源远流长,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时而兴起,时而衰落,传说中的72套曲调现在只留下20余套,能真正演出的也没有几个人了。”今年67岁的库拔秧歌传承人杨海管开门见山地说。“库拔秧歌并非起源于库拔村,其实在很久以前,头顶缠丝也并不是什么独特的绝活儿,当时的秧歌表演中,都会有这一出。听老一辈人讲,霍州的秧歌是从陕西传过来的,但也有人说是从河南传过来的,目前已经没有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头顶缠丝的表演形式是从一开始就流传下来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村子里的秧歌改变了不少,只有库拔村的秧歌还保留着头顶缠丝这种表演形式,久而久之,竟然成了独一无二的绝活儿。”
“现在库拔秧歌保留下来的‘老东西’是唱腔中的‘硬调’,这些调子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如今在霍州,这种硬调只有库拔村的人会,其他村子里表演的都是‘软调’,是后来新增进去的。”杨海管介绍,库拔秧歌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表演者,大约10人,有鼓手、老婆、书生、小丑、货郎和伞舞者6人;花身子有4人,是舞者,在当时没有女演员的情况下由男扮女装,表演者手持小手锣,且奏且舞,煞是婀娜。二是伴奏者,约4至6人,伴奏乐器有鼓、钗、马锣、小手锣等,敲钗者又称铹,分为搅铹和填铹,中间表演者为搅铹,绝活为空中翻花,极受欢迎。鼓手是霍州秧歌的表演中心,故又称鼓老。打击鼓点牌子有:《流水》《风搅雪》《截断桥》《三翻身》《三探妻》《狮子大张口》等。鼓手单独的表演,则技艺更高,难度也很大。有《缠丝单吐》《缠丝双吐》《嫦娥探月》等。舞蹈表演有《剪子骨》《龙摆尾》《回荆州》《缠穗子》等。霍州秧歌的唱腔分硬调和软调两种,硬调高亢而嘹亮,软调则优美缠绵。秧歌的表演,突出鼓者,伴奏及其他舞者。鼓者,亦即领唱者,可见景生情、即编即唱,忽如众星捧月,忽如百花争艳。
今年52岁的杨秦珍是库拔村的村民,也是目前库拔秧歌演出队伍中负责头顶缠丝的鼓手,杨秦珍头顶上的缠丝是用软竹制作而成的,一圈一圈地缠绕在一起,是用来指挥、控制表演节奏的。因为杨秦珍要敲鼓,手没有办法腾出来指挥,所以就用头上的缠丝来指挥,其他的乐器手、跳舞的人,根据缠丝晃动的不同节奏来掌握自己的节奏。杨秦珍现场为记者表演了头顶缠丝的绝活儿,随着鼓乐响起,只见他头上的缠丝时而含苞待放,时而金蛇出洞,变幻莫测,堪称秧歌中的一绝。
“秧歌是扭出来的,就算是鼓手也要有一系列的动作,一根一米多长的缠丝,其实全靠脑袋扭动时的力量送出去。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没有几年的历练是不行的。”杨秦珍说,一场秧歌演出,算下来有十几个人,这中间的每一个人的角色都是不能少的,所有人在演出的时候,节奏的把握上就全靠头顶的那根缠丝了。
“四十年代由杨全喜、杨生顺、杨丑丑、陈希学、杨丙旭、杨作斌、杨元贵等人自发组织成立起秧歌会,授艺师傅是靳比村的王人把。第一场在干节村表演就受到时任县长赵源的高度评价,一炮打响,从此,每年元宵节必受邀到县城表演。历史上,库拔秧歌参加过很多的表演和比赛。1957年,中央歌舞团曾对霍州秧歌进行过专门采访和整理,对所有唱腔、歌词和表演动作进行了全面的录制,在库拔秧歌艺术的表演基础上创作出舞剧《卖花》和历史古装剧《香罗帕》。同年霍县文化馆组织库拔秧歌老艺人陈希学、杨生顺、杨丙旭、杨孟呆、杨庆彦代表霍县赴省城太原参加全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作为压轴节目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库拔秧歌,以花鼓为主,以钗、马锣伴之协之,且载歌载舞,具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表演手法上和唱腔上都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颇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也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在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的霍州市乡镇间的社火表演中,库拔秧歌都有专场进行演出。
为了让这门艺术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杨海管、杨秦珍等人全力继承和弘扬库拔秧歌的表演技能,由原来的十几个人调整为25人,在乐器上和道具上做了调整和安排。他们创造出专场、混场和清场三大板块,主要以说、唱、舞蹈表演三种形式,以民间文化遗产和与时俱进的社会题材为内容,比以往有了更好的宣传效果。
采访结束时,杨海管欣喜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正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可以得到政府部门的保护,也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库拔秧歌的传承人。相信在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霍州库拔秧歌一定会发扬光大!”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霍州许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下一篇: 霍州市“廉”“勤”并举强化车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