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文平 张军华)“绿色经济前景好,黄土地上可淘金。”凭着这样的理念,霍州450余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积极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带动了土地流转5928.6万亩,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霍州市芦笋协会会长宋加香说,早在2008年他就开始探索职业农民之路。他看准了市场,认准了种芦笋这个项目,拿出了多年的积蓄,承包了10亩土地,当年便收入可观。随后他成立了霍州市芦笋协会,与外地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走“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种产销一条龙服务。6年间,他的协会便吸纳500名会员,4个合作社,16个示范基地,50个示范大棚,在他的带到下,霍州市芦笋种植面积已扩大到4000亩,覆盖了5个乡镇,50个行政村,年创经济效益2000万元。
霍州过去曾是煤焦工业城市,许多农民认为,种地收入少,不如打工做买卖来钱快。但由于资源日渐枯竭,经济面临转型,重工轻农的思想不得不转变。
近年来,霍州市走现代农业高效发展之路,总结探索了“农业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领头雁”。2014年,霍州市积极宣传现代农业思想,遴选热爱农业、愿意在农业方面创业的“好苗子”,在5个农业乡镇设立培训点,在重点农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一年来,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人。
如今,在霍州,不少农民特别是一些有知识、有远见的农村青年,一改过去不愿种地、不愿当农民的偏见,越来越关注重视农业,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霍州青年晁剑锋,原本是一家事业单位干部,2012年辞职从农,筹资2000万元,流转土地2000亩,打造了三教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集“种、养、加、沼”四合一循环种养殖产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互惠生产模式,本着“农户种养、基地回收、农户得大、基地得小”的原则,盘活市场,降低风险,带动周边上百户农民一同致富。去年公司生产的优质“古衙黄”小米,销售超过40万公斤,肉驴存栏量突破600头。
为扶持新型农民创业,政府努力搭建平台。霍州市斥资3000多万元精心打造了一座“绿色航母”——西张垣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园区。经过多年的努力,这座园区“绿色航母”已发展成集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园区,种植面积达1600亩,辐射周边各村形成了一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园区内的芦笋基地、核桃基地、规模养殖基地、蔬菜以及特色农产品基地已初具规模,年产值达5000万元。
对于创业的农民,霍州市拿出了“真金白银”去支持,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在技术服务、财政帮扶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核桃栽植每亩补贴500元;蔬菜种植给予5万元的贴息贷款……
在各项补助和帮扶措施的鼓励下,霍州农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安居乐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综合公司等经营主体正在悄然兴起。目前,全市已有农业专业合作社350余家,家庭农场105家。职业农民也逐渐成为霍州农民种地的生力军。
点评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转型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霍州作为一个以煤焦产业为主的老牌工业城市,农业一直是制约城市实现整体率先发展的“短板”,如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霍州人以“变难点为靓点,变弱项为强项”的胆识和勇气,在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追逐着他们的梦想。 本版主持人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老道”的办案警牛伟
下一篇: 红红火火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