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新型化 新型产业规模化

霍州:中小微企业跳出“黑循环”迈向光明路

 

2015-04-22 09:03: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范韶华)近年来,霍州市紧紧扣住转型发展主题,积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多措并举、加大力度,扶植中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健康发展,使全市中小微企业逐步跳出煤、焦、铁,多、小、乱,高污染、高耗能的“黑循环”,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的转型发展进程中探索出了霍州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政策扶持,引导转型。霍州市境内有霍州煤电集团、国电霍州发电厂、兆光电厂、山西华润集团液化天然气、风能发电等大中型企业。交通发达,通讯便利,具有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环境。近年来,随着环保、淘汰落后产能、煤炭资源整合等产业政策的严格落实,产业结构的规范完善,部分涉煤涉焦以及高耗能、高污染中小企业相继关闭停产。对此,该市通过召开政企座谈会、银企对接会、外出洽谈招商,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认清形势,响应政策,谋求转型,做大做强。原中冶焦化公司,由于市场需求、价格原因,于2013年4月份关闭,在市政府的积极扶植和环保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该企业投资2000万元,实施技术含量高、环保无污染的煤泥再选项目,现已立项,计划2015年3月份动工建设。原宏兴铁厂继产能淘汰关闭后,依托政府的农业项目扶植政策,瞄准养殖产业,多方调查走访,投资2000余万元,成立了康立林畜养殖公司,目前鸡存栏6万余只、猪存栏600余头,成为当地养殖龙头企业。

    培优扶强,重点帮扶。该市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指针,优化发展环境,全心培育帮扶,推动了中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做大做强。结合地方优势,该市在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型产业规模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相继发展壮大了同兴种鸡、霍山兔业、绿源乳业、壮瀚养殖、绿和祥福年馍等一批小微企业,培育了霍州“马刨泉”小米、“古衙黄”小米、“绿和祥福”年馍、霍州老土酱、霍州山野菜等深受市场欢迎的知名品牌。在企业“三项认证”工作中,该市“宗和牌山楂”、“马刨泉牌小米”、“霍山牌兔肉”顺利通过了国家认证,成为市场认可的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强化中小微企业扶植工作,该市成立了中小微企业发展组织机构,由书记、市长牵头,商务、发改、国土、公安、工商、质监、重点办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及时为企业协调解决困难。特别是针对辖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特点,大力实施了“小巨人”提升和“专精特新”工程,向上级申报了万通建材、霍煤劳保、霍山兔业、兴龙芦笋、康泉鸭蛋、同兴禽业、古衙黄小米7家企业为重点帮扶对象。同时,坚持做好市场信息搜集整理工作,及时向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使企业及时避免了市场风险,赢得了商机。

    强化服务,创优环境。在企业融资方面,该市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搭建银企双方沟通合作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霍州市各大银行和信用联社先后为康洲商业、海燕复合肥厂等企业贷款达98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行业协会建设方面,该市组建了商贸、建材、家装、农副产品等协会10余家,架起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积极为企业提供咨询、技术、信息、维权服务;在人才培训方面,每年定期组织举办春秋季人才交流会,从2002年开始至今共举办了30余次,先后为各类中小微企业输送各类人才2万余人次。

    简化程序,打造洼地。该市进一步降低门槛,提升效率,限时办结,为中小微企业项目落地和市场手续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制定发布了项目审批《服务指南》,核准项目工作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备案工作时限由7个工作日压缩为3个工作日。强化审批项目清理和对接,使全市的行政审批项目由200余项减少到88项。推行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和审批上门服务,有效减少了审批环节,缩短了审批时限,提高了行政效率,为中小微企业项目落地和健康发展创造了“洼地”。该市逐步形成了以煤焦、商贸、电力、化工、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为一体的中小微企业多元发展格局。目前,霍州共有中小微企业411家,其中,煤焦企业12家、化工企业5家、种养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2家、建材企业12家、商贸物流企业305家、房地产企业17家,其他行业28家。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