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刘剑英:扶贫一线“花木兰”

2020-11-26 09:00:3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抛家舍业,扑下身子一心一意为村里谋发展、为村民解难题,让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样的好书记,我们真不舍得她走。”提起已卸任的原霍州市陶唐峪乡大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剑英,许多村民满心不舍。这个被评为2019年敬业奉献“临汾好人”的“第一书记”,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5年,时任霍州市审计局工商企业审计股股长的刘剑英,被分配至陶唐峪乡最边远的沙窝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17年,两年届满的她因工作出色被组织轮换到陶唐峪乡大沟村任“第一书记”。

  “记得小刘书记手里总拿个小本本,走到哪儿记到哪儿,谁家需要啥帮助,她都会一一记录下来。”村民李大爷回忆道。

  虽有两年驻村经验,但面对新的环境还得从头开始。驻村第一天,刘剑英便直奔贫困户家中了解贫困情况,听他们聊家长里短,深入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家中听意见、纳良策。半个月的倾听和观察让她心里有了底: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作祟,是导致全村贫困的主要原因。面对这种局面,刘剑英决心把夯实村党组织建设同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依靠村“两委”班子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努力提升党建服务水平。

  “不仅要帮村里发展,更要帮村民长久脱贫!”驻村以来,刘剑英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壮大村集体经济,稳定产业支撑。敢抓敢干的“花木兰”就此登场。她跑上跑下多方协调,积极争取30KW光伏扶贫项目落户大沟村,从项目落地到建设,像守护孩子一样每天坚守在工地。在她眼里,这个项目对大沟村无比重要,关乎着贫困人口的长久脱贫,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是,刘剑英心里也始终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自我造血,才能从根儿上彻底解决贫困。

  当时,因深受社会上一些非法集资案件的影响,大沟村村民对“五位一体”小额扶贫贷款政策谈之色变,连听都不想听。刘剑英便舍弃休息时间,多次召集贫困户进行座谈,并深入家中讲解扶贫政策,用脱贫典型案例勉励贫困户消除思想上的顾虑,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和村民积极报名参加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训,让贫困户和村民们掌握技术后再就业。

  住得舒心才能干得安心。为了改善大沟村的人居环境,刘剑英积极组织村“两委”班子对损坏的路灯进行全面维修和更换,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对大街小巷定期进行清理,使村容村貌很快发生了变化。如今,环境好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提升了,整个村庄沉浸在和谐幸福的氛围中。

  心有念则力更足。担任大沟村“第一书记”以来,刘剑英心里时刻装着沙窝村,每逢节日她都会去看望行动不便和住在敬老院的老人,从未间断。有一次因连阴雨天气,沙窝村蔬菜种植大户李斌种的西红柿运不出去,眼瞅着要烂在地里。刘剑英马上把这件事发到微信朋友圈,帮李斌推销西红柿,并雇了辆卡车亲自跟车拉到50里外的城里去卖。李斌感动得逢人便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下乡干部,剑英简直和亲妹子一样贴心。”

  心有民则念更深。这个时刻为村民操心大小事的“花木兰”,却总顾不上家事。面对家里即将中考的孩子,面对卧病在床的母亲,刘剑英心里充满了自责,可她又总是说:“驻村期间对家人的亏欠是我心里最大的愧疚,但国事面前无家事,对村民的牵挂永远是我放不下的担子!”

  驻村四年,两个村子的贫困户全部脱贫。这个坚强又一往无前的“花木兰”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村民的切实利益,无私地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责任和担当,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

  记者 闫璟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