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盛夏时节,在霍州市李曹镇秦家岭村的樱桃园里,仿佛还回荡着五月采摘季的欢声笑语;不远处的葡萄架下,一串串青碧的果实正攒着劲儿生长;而“岭上花开”项目工地上,工匠们正给游览长廊的木柱刷上清漆,农家饭店的玻璃窗映出工人调试灯光的身影——这片曾沉寂的山村,正用蓬勃的生机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樱桃采摘的时候好多周边的游客来,葡萄再过两个月就可以上市了,我们的‘岭上花开’项目一期基础建设也进入收尾了。”秦家岭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丽忠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秦家岭村种植基地郁郁葱葱,如今硕果累累的“金果园”曾是村民眼里的“试验田”。
2019年,彼时的秦家岭村,村民们守着612亩水旱各半的耕地,以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收入单一。秦家岭村“两委”积极谋划,准备引进种植项目,王丽忠带着村干部前往河北、山东等地考察,并确定了樱桃和葡萄互补的模式。最初,村民们普遍不太看好引进的樱桃苗和葡萄苗,持观望态度。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村委会请来了果树专家进行专业培训。“总共20亩‘红灯’‘美早’樱桃和20亩葡萄,最忙的时候专家住村里,白天带大家实操剪枝,晚上开培训会,黑板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我们当时买回来的就是3年龄的樱桃苗,再加上精心管理,隔年就到了初果期,葡萄也是隔年就挂果了。”王丽忠至今记得,专家手把手教大家调整施肥配比和浇水的比例。
如今的种植基地已经稳步发展,村里成立合作社,统一注册“岭上花开”品牌,设计了印着果园风光的礼盒包装。“统一包装后,一斤能多卖五元钱,不仅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而且带动了村民增收。”王丽忠又算起细账,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每年能拿租金,在果园务工每天也有收入。
“樱桃季就一个月,游客体验完采摘樱桃就回去,咱得想办法把人留下来。”站在“岭上花开”项目工地的施工图前,王丽忠的手指划过民宿、亲子乐园的规划区域。七月的阳光下,民宿的主体已经封顶,既有乡村的质朴感,又透着现代设计的精致。这个项目是秦家岭村破解“季节性瓶颈”的关键一步。“以前村民常说,‘五月忙破天,六月闲半年’,光靠樱桃撑不起全年的收入。”王丽忠深知,要让乡村振兴行稳致远,必须构建“四季有看点、月月有收入”的产业链。
多元体验项目成为“岭上花开”项目的亮点。在磨豆腐作坊里,游客可以亲手推石磨做豆腐;在扩建的霍州馍透明车间,能看到传统馍馍从发面到成型的全过程,还能跟着老师傅学做花样馍馍。“我们请了县城的厨师,每周来教村民做地道农家菜,以后游客来了能吃到柴火灶炖土鸡、现摘野菜等。”王丽忠算了笔账,农家饭店和民宿投用后,预计能带动20户村民创业,每户年均增收至少三万元。
樱桃甜,葡萄香,秦家岭村积极探索的“农业+文旅”融合模式正通过打造“岭上花开”项目创立自己的特色农业品牌,而产业发展“领头雁”也带动村庄全面发展。
曾经堆着柴火石料的路边,如今立着30盏太阳能路灯,傍晚时分点亮山村的夜色;墙上的“随手倒脏水,邻里都受累”标语,换成了村民笑脸组成的“文明公约”展板;村里绿化面积达50%以上,道路两旁种着春天花开满村,秋天果香四溢……这些改变是秦家岭村将发展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的真实写照。
傍晚时分,“岭上花开”工地上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望着正在焕然一新的村庄,王丽忠眼里闪着光:“只要找对路子,把地种好、把家建好,好日子自然就来了。”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