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把美德传扬出去,把群众凝聚起来?去年以来,吉县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自2013年7月开始,吉县用微电影表达“一村一故事”的新闻被央视报道后,这种“群众用身边的凡人善举自编自导自演,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身边的人看身边的事”的小成本、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省委宣传部在全省道德建设座谈会上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山西日报》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山西卫视、黄河电视台近日也对此进行了关注。8月22日,在银川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吉县县委书记郝忠祥作了典型发言。目前,该县已拍摄播放微电影50部,在县电视台开设专门时段播放,并在网络、微信上广泛传播,仅微电影《回家》的点击量已突破170万。
草根艺术进入视野
用微电影这一形式传播文明正能量的创意缘于吉县县委宣传部一年前进行的“访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活动调研。通过在吉昌镇祖师庙村、屯里镇窑渠村、壶口镇存心村等农村走访调研,群众普遍反映近年来村里凝聚力弱了、邻里关系淡了、幸福感低了;标语式、口号式的精神文明宣讲群众听不进去、记不到心上,觉着电视、报刊上宣传的先进模范和榜样离自己很远;这些年群众一家一户生产,村里组织活动少了、干部群众沟通少了,干群之间、群众之间隔膜多了;政府做什么、干部说什么,群众不上心、不热心。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如何才能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引领起来,成为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心。按照群众的诉求,县委宣传部进行讨论分析,觉得要和群众同频,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说群众的话;二是让群众自己参与。微电影,这一刚刚兴起于草根的艺术表现形式,进入了县委的视野,成为探索传播县域文明和本土文化的有益尝试。
本色出演大受欢迎
吉县拍的第一个微电影就在一个叫曹井的小山村。这个村因为贫困的老党员陈诚忠主动让低保,宣传部觉得非常有引导性而在该村实地拍摄。拍摄过程中,村民闻讯主动跑来当群众演员,陈诚忠本色出演,坐满一会议室的群众七嘴八舌地还原当时让低保的情形,村民们说仿佛又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再教育。留村、中市村是毗邻壶口镇的一个行政村,明清时期历史文化遗存较多,是全县有名的“秀才村”,周围村庄祖辈上都是壶口“旱地行船”的拉纤夫。他们在留村拍摄《文化村的文化人》时,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文化广场,有的当纤夫、有的喊号子、有的唱民歌,村民们说消失多年的感觉又回来了。村民们高兴地说:“以前连电视都看不上,没想到如今还能过一回演员瘾,这流传百年的文化遗产真给我们村长了脸。”群众的欢迎坚定了县委、县政府把这件文化惠民的事情做好的决心。
政府出资村民参演
这个名为“一村一故事”微电影拍摄工程的文化项目,于去年8月在全县8个乡镇铺开,计划用2年左右的时间,把全县79个行政村的“故事”全部拍摄制作完成。拍摄充分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以村里的好人好事、创业典型、发展轨迹、民俗民情为原型,挖掘保护古村落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情景剧、纪实、小话剧等多种形式表现,力求挖掘农村的真善美,弘扬保护村落文化,感染育化群众。“群众拍群众、群众演群众、群众看群众、群众学群众,让村民们寻求自己村的亮点”,微电影拍摄工程的主体是群众,定位是群众化。
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微电影拍摄不能给群众带来经济负担,为此,该县采取“村委议定选题、企业拍摄制作、宣传部门审定、政府公开采购、电台网站播出”的模式,鼓励群众编、群众演,由吉县壶口潮文化传媒公司、吉县七星文化传播公司等三家文化传媒公司负责拍摄制作,以政府购买方式低成本采购、文化企业公益性拍制、宣传部门协调监制的模式运行。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群众参与剧本的创作,并且由村民们当演员。村民们在过了一把演员瘾的同时,还受到教育,每部微电影平均支付成本仅几千元,由县文化基金支付,不用群众花一分钱。
新风尚传播正能量
目前,吉县拍摄“一村一故事”微电影被广泛传播,还有些被选入“中国经济网”、“大学生村官网”、优酷网,形成了宣传推介吉县的新的平台,传播了正能量、引领了新风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教育了群众。吉县拍摄的微电影重点对“十大道德模范人物”、“榜样吉县模范人物”评选过程中推选出来人物事迹进行了还原。如以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芦来柱诚信事迹为原型拍摄了《承诺》,以中垛村多年精心照料瘫痪儿媳的刘桂月为原型拍摄了《婆媳情》,以收养3名孤儿的退休干部刘正立为原型拍摄的《好想叫声爸》等微电影,反映了身边道德模范的真善美,挖掘了这些模范的人格力量,教育了许多群众。
引导了群众。每年评低保是乡村干部头疼的事,有的不够条件还想方设法争低保,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感觉自己“有关系、有路子”。2013年车城乡农民陈诚忠在评低保的过程中,主动把自己的名额让出来给其他困难群众,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引导性。车城村就以陈诚忠为原型,拍摄了《让低保》,播放后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启发了群众。吉县是中国苹果之乡,大部分都进入盛果期,树体密闭成了吉县苹果提质增效的主要矛盾。去年,依据东城乡社堤村间伐的经验,他们拍摄了《果园革命》,让果农自己现身说法。之后,果业中心制作了光盘,在各村巡回播放,解放了果农的思想,促进了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同时,针对吉县学生盲目转学、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等热点问题,该县拍摄了《转学》《快乐不天使》等,对家长的观念进行校正。
感染了群众。微电暖《回家》播出后,引起了群众的共鸣,网上点击量已超过170万。微电影《妈妈》播出后,3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丈夫生活陷入困境的原型人物陈梨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有企业为其提供就业岗位,不少市民主动上门捐款捐物,对道德模范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凝聚了群众。微电影开拍以来,受到群众热烈追捧。许多农村群众主动撰写剧本或提供素材,更有群众争当演员,每个村的拍摄村民们都积极参与,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新的兴奋点,都为自己村里的人和事而自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他们把活动的成果拍成微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和传播方式,向群众“做看不见的宣传”,用群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党委和政府的理念春风化雨、内化于心。
通讯员 王彦章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农行吉县支行:强农惠农获战果
下一篇: 人行吉县支行开展主题演讲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