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笔资金,我准备把现在的二十多亩果园,扩大到五六十亩。”11月11日,拿着10万元金融贷款的吉县吉昌镇兰村村民陈万勤高兴地说,有了金融扶贫信贷支持,我们发展果园的资金就有了着落,咱脱贫致富的底气就更足了。
如果说过去的穷,更多是受基础设施、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限制,那么现在穷,则更多的是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内生力不足所致。实践证明,过去那种给钱、给物的做法,很难巩固扶贫成果,农民的收入也很难持续提高。只有以产业扶贫培育他们自身造血的能力,才会使其产生活力,从而带动整个“肌体”发展壮大。
“为了完善金融扶贫机制,打造扶贫小额信贷品牌,今年我省开始在贫困地区实施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富民扶贫工程。省扶贫办分别与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邮政储蓄银行山西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了现场贷款发放活动,活动现场,吉县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与20个贫困农户签订贷款协议并发放贷款100万元。各地的合作金融机构深入农户办理小额贷款,精准扶贫。”临汾市扶贫办主任杨刚杰介绍说,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就是以县为单位,注入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存入银行,银行以八倍以上的贷款额度放贷给贫困农户,用于贫困农户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政府还要给贫困户一定的贷款贴息。目前,吉县20户贫困户和金融机构签约,每户分别获得3到10万元的“富民贷”贷款,成为全省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第一批受益者。
吉县是全国著名的苹果之乡,该县启动了投资7亿元的有机苹果园区项目,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8个乡镇各建立了1000亩以上的有机苹果示范基地。这20户贫困户都是种植苹果的果农,贷款主要用于果园的经营管理和再投入。东城乡东城村村民张大鹏拿着签订好的银行贷款单告诉记者,他用果园来作为抵押,拿到了5万元贷款,两年之内来还清这笔贷款。以前由于家里供孩子上学,生活条件比较差,无法像其他农业大户一样可以购买一些农机工具。现在投入这笔钱可以买拖拉机等,通过改善农业工具的落后,来提高农业的产量和质量。
来自兰村的村民邱慧国一直有发展“有机农业”的想法,他关注了如今的农业市场正在流行“有机农产品”,联系到当下吉县有利的地质条件和气候,于是便产生了发展“有机苹果”的想法。只是前一段时间由于突发的天气状况,使他的果园遭受到了严重的灾害,导致本季度苹果产量下跌、质量不佳,生产效益不好,此次的扶贫基金有助于他完成资金的投入,来发展自己的“有机苹果”。兰村村民刘立中说:“之前由于苹果产业收益低,大多青年农民都外出打工了,村里都是留守在家的妇孺老人。金融扶贫活动启动后,小伙子们看着咱们村里这么好的投资机会,都纷纷回来在村里发展苹果产业。”
邮政储蓄银行吉县支行是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吉县区域的合作金融机构之一,行长张恩民说:“银行针对这一工作开发了农户保证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解决果农在苹果生长周期中的资金周转困难。农户贷款产品的额度由原来的5万元提升到10万元,还款期限由原来的一年延长至两年。针对种养殖行业开办了专业大户贷款,最高单户可发放500万元,以达到专业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效应。”
杨刚杰表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是我省金融扶贫政策的一个新举措,这种扶贫方式能够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和资金放大支农效应,将成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方式。希望其他贫困县加强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帮助贫困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贷款户要诚实守信,勤劳创业,把项目发展好,与银行合作好,为其他农户带好头、起好步。这一工程今年先在21个集中连片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进行,从2015年起将在全省58个贫困县全面开展。
■记者手记
金融扶贫要善用杠杆原理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这句话是对杠杆原理最形象的表述。金融扶贫恰恰就是杠杆原理的最好运用,它借助金融政策为支点,扶持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吉县兰村作为我省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起点,也开启了全省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征程。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向从事生产经营业务者提供金融扶贫贷款、对贫困农户推行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等几种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等问题。此次贷款,对贫困户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一个脱贫的支点。依托这个支点,农民可以提升产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金融扶贫,不是要金融机构给贫困户送一点资金、为贫困村建一座桥,关键是善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记者 范韶华 王婧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吉县治理燃煤锅炉畅通城市“呼吸”
下一篇: 吉县果业服务中心发掘苹果文化升级苹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