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起舞,迎来送往间,不觉已是三十载光阴。这是一门手艺,更是一辈子的坚持。
——题记
“桥南”留守的旧时光
挂甲山脚下,清水河穿城而过,人们依山傍水而居。12月6日上午,沿着吉县县城南侧并不笔直的滨河路,记者找到了在当地颇具知名度的“桥南理发店”。
没有宽敞的门市和醒目的招牌,20多平米的理发店稍显促狭却井井有条,无论人们审美领域如何“风云变幻”,52岁的梁树立凭着一手精湛的老手艺,将这间传统的理发店坚守了整整34年,直至成为民众心里的吉县“平头王”。
一尊锈迹斑斑的老式铁制理发椅,随着顾客的挪动发出“吱吱”的钝音;一个散发着年代气息的木质“梳妆台”,摆放着手推子、剃刀等理发工具……这里几乎没有现代美发店里能找到的一切东西,但正是这近乎绝迹的老式理发店,才真正理解“二月二龙剃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沉淀在血脉里的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家兄弟姊妹四个,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每天一工分的收入根本填不饱肚子,河滩捞石头沙子、上山打山桃刨药材,能换钱的活都干过……”梁树立眯着眼睛“忆苦”,一方石头是四元钱,每天流汗又流血只能挣五六元钱。
“后来,队办企业来了一个高平的王姓剃头师傅,我就开始跟着他学习,心想着好歹是门手艺,不用再风餐露宿地奔波,谁知这一干就是30多年。”梁树立一边感慨从业时光的匆匆流逝,一边用一把简单的平梳和手推子给客人理平头。随着他右手食指和中指的不断开合,杂乱繁多的发丝在他手中变得温顺妥帖,客人脸上的笑容也愈见满意。两年后,梁树立顺利出师开始筹划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理发店。
仁心美德一笑而过
从新生儿满月剃头到老人去世修发入殓,有好几户人家四辈人都在“桥南”理发。年代久远的理发店见证了很多人成长的旧时光,也续接了几辈人的“头等大事”。半辈子的坚守,炉火纯青的理发技艺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以德服人的一颗仁心,除了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客人提供服务外,还在于他危急时刻毫不犹豫伸出的一双援手。
有很多脑部的疾病需要剃光头才能手术,30多年来,梁师傅跑医院的次数已多得数不清。无论是家里自来水管破裂的隆冬深夜,还是地里苹果急于“抢救”的瑟瑟秋雨。梁师傅回忆道,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距今大概有30年了。当时一名在河滩玩耍的小孩不小心被砸破头,孩子的脑袋脆弱且血管密布,情况非常危急。有人劝他别接这种活儿,除了难度太大外,也怕万一有失误家属穷追不舍。“我那时刚开店,也没遇到过这要命的事,蹲地上抽了一根烟,起身后着手给孩子剃头。”梁树立淡淡地讲着,这是我作为剃头匠的荣耀。”
这样的事例每年至少有二三十起,医院的奔赴也在他有生之年无限递增。“有后悔的时刻吗?”对于因此造成的很多损失,记者问道。人命关天的事,马虎不得。”云淡风轻的话语,生命至重的坚定,虽然很多帮助过的病患姓名不曾知晓,但是危急时刻的求助,梁树立从未缺席。
以传承之名,将关怀进行到底
“一把剃刀、磨刀的石头、调刀的布。这是传统理发店的‘三宝’。”梁树立告诉记者,老式剃头不只是理发,还包括修面(刮胡子、剃脸毛和修鬓角)、掏耳朵、剪鼻毛等,整个过程需要40分钟左右。
45岁的张良学在“桥南”理了30年的发,他打趣地说:我这颗脑袋几乎是老梁的专属了。”他觉得年轻“造型师”不懂怎么给上了年纪的人剃头刮脸,“老梁剪得好、平、快,修面时的剃、刮技术都特别好,更能满足老人们的需求。”其中,令“老粉丝”们念念不忘的还属他的剃刀手艺。热水一敷,皮肤和毛孔就全张开了,用剃刀刮过后别提有多舒服了……”张良学陶醉地说着。
34年里,梁树立带出的二十几个徒弟都已有自己的店面,小儿子也“子承父业”在县城开起了一家新式理发店,剃刀、手推子操作得非常在行。但是传统手艺的“开枝散叶”异常艰难,如今几乎没有年轻学徒肯静心侍弄这些老物件。
各有各的服务对象,老人们不习惯刀片划过皮肤的生硬,喜欢甚至依赖剃刀的舒适感和人情味儿,梁树立这半辈子的坚持,不仅是维持老手艺的生存,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生命关怀。
文/图 临汾新闻网记者 崔敏 梁丽
责任编辑:姚建
上一篇: 吉县:安排部署护林防火工作
下一篇: 吉县:“两推一选”完成8个支部换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