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不赚有数钱

2015-04-22 18:20:45 来源: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怀揣“好汉不赚有数钱”的志气,山里娃孑身一人独闯省城,摩托销售干得有声有色;嗅出家乡市场的无限商机,义无反顾辞职回乡当老板,成功掘获创业之旅的头一桶金;跨行业“扩张战略”精彩演绎,建果园、种植生态林甚至兼职苹果经纪人多元化发展牛刀小试后,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养猪这一行;几经沉浮,一个标准化万头规模的养殖企业在他的精心决策调教下,如今正傲然耸立在壶口岸畔,堪当县里行业的标杆翘楚……这个山里娃名叫强战东,现在是吉县天丰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猪司令”。
    1980年,强战东生在吉县中垛村一农户家庭。高中毕业后,父母想让他“吃财政”,强战东不乐意。他独身一人来到太原,在一家摩托经销部干起了销售。出门在外全靠自己,爱动脑好琢磨的“山里娃”慢慢谙熟生意经。
    4年后,战东敏锐地捕捉到,大城市摩托销量已开始陷入停滞,山区“摩托热”则开始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持续升温态势。他便调头返乡,在中垛乡自办了一家摩托经销部。资金不足,他向亲戚借,以朋友名义担保贷款;销路不畅,他四处宣传,上门服务,很快把市场由吉县扩展到大宁、乡宁。2004年,经销部固定资产已达200余万元。
    有钱壮胆,放手一搏。最爱向未知领域进发的强占东开始实施“扩张战略”——承包了村里的3600亩荒山蒲沟,建起20亩果园,栽植杨树、刺槐等生态林,还兼职干起了苹果“经纪人”。
    鉴于有机粪源匮缺导致果品质量下降的现象时有发生,2008年吉县提出“以畜养果”战略。为了兴办规模化养殖场,乡领导专门找强战东谈话:“能否带头办养猪大场?”爽快的战东一口答应:“看我的行动吧。”摩托经销部盘出去后,妻子牢骚满腹:“这不把多年的辛苦钱一锅端了吗?”战东急忙解释,可妻子愣是听不进去,一气之下带上孩子回了娘家。手握“财权”的战东知道除先斩后奏外再无他法,于是就一心一意尽快启动猪场的修建项目。他请来工程队,把旧校舍5孔砖窑翻新后当办公室和饲料库,把30多间教室改建为猪舍,并在旷地新修猪舍,使猪舍面积达到1150平方米。一个月后,气消的妻子回来了,看到丈夫早已“生米煮成熟饭”,也就没再说什么。
    刚开始经营养猪场时,强战东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他坚持白天进猪场,跟着技术员学喂养,每个环节都亲自操作,并随手记录各种数据和方法,晚上翻书籍、网上查资料或电话咨询。碰到母猪夜里产仔时,他就守在产房到天亮。当猪生病时,更是亲手打针灌药,研究病例。凭着这种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从养殖、饲料、防疫等方面,逐步由“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一年下来,猪场存栏商品猪超过1000多头,产值达到400多万。“强战东在吉县第一个建成了千头猪场!”消息迅速传遍全县,人们称赞不已。
    有人劝他:“船小好调头,赚起赔不起,保持现状最好。”可固步自封不是战东性格。2009年,他注册成立了集养殖、果园、生态林为一体的吉县天丰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贷款300余万元,新租地30亩,扩建猪舍1800平方米,配备喂料、通风、饮水、排便等自动化设施。但不料当年猪肉市场不振,战东少说也赔进去了20万元。
    市场如海,有落有涨。2010年春,一路走高的生猪价格,让猪场财源滚滚来,年纯收入达到130多万元。企业迅速扭亏为盈,利润不菲。信用社见强战东还清了二次扩建猪场贷款,感到非常惊奇,特别派人现场考察。当他们发现猪场还有存栏母猪80头,育肥猪800余头时不仅竖起了大拇指,“你能经营、会管理,效益好、讲信用,如还需贷款,我们保证开绿灯!”2012年,强战东再次在公司附近租地30亩,贷款1500万元,新建办公楼600平方米,猪舍10000平方米,沼气池120立方米。这样一来不但实现了办公区、养殖区和粪污处理区三分离,更完成了由千头猪场向万头猪场质的飞跃,“猪-沼-果”循环经济新模式初步形成。
    公司当年养殖能繁母猪825头,出栏商品猪10000余头,一举跻身吉县乃至临汾西山的标杆养殖企业。
    强战东的猪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没等待“天上掉馅饼”,而是靠吃苦、靠钻研、靠头脑。富裕后的强战东,想的更多的是服务乡亲。
    由于强战东总能吃透市场规律,抵挡风险能力强,周边养猪户纷纷向他靠拢。中垛村村民强学忠,饲养土猪母猪老赔钱。找到强战东后,他便赊给母猪15头,仔猪150头,并给强学忠3000元买饲料,三天两头培训开小灶,强学忠的猪场很快扭亏为盈,年收入达20万元。
    类似这样的养猪户,强战东先后扶持过十多个。他总是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去办,不是上网查信息,就是联系客户,使大多数养猪户“借船出海”,将出栏生猪销往陕西、河南多地,坐收“红利”。
    天丰公司的“猪-沼-果”循环经济形成后,强战东用自家沼池生产的沼渣、沼液、沼气,同时供应600余户果园。
    在其示范带动下,中垛垣果农以果园一角为阵地,每户都养十余头猪,都建小沼气池,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生态种养循环圈。目前,全乡生猪年饲养量达5万余头,沼气池600多个。由于“以畜促果”的初衷兑现,吉县当地的苹果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并一举荣膺“中华名果奖”。
    记者王小庚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