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岁时,父母离世;
6岁时,对她宠爱有加的奶奶撒手人寰;
12岁时,相依为命的爷爷也离她而去……
那一刻,于倩倩的天塌了,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又让这个坚强的女孩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如今,17岁的于倩倩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她将带着爱心人士和乡亲们的关怀与爱,继续勇敢出发。
雪中送炭 平阳大地有大爱
2007年,于倩倩出生在吉县车城乡曹井村,家境虽不算富裕,但三世同堂的日子也过得红火。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倩倩1岁时,父母不幸遭遇意外离世。彼时年幼的倩倩还感受不到,因为爷爷奶奶给了她加倍的爱。
在倩倩儿时记忆中,奶奶的手很巧,会编好看的麻花辫,爷爷力气很大,能将她举过头顶摘枣子,姑姑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给爷爷奶奶家干完活儿,还要赶回自己家照顾孩子,还有邻居的叔叔婶子都很和善,不管谁家做了“好饭”,都会喊她去吃。
“有时候我在村子里玩耍,路过邻居叔叔婶婶家,他们都会往我手里塞几个包子或者花卷。”倩倩说,“童年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拿回去给你和爷爷奶奶吃,你们就不用做饭了’。”
这份甜蜜的回忆在倩倩6岁时,被短暂打破。2013年,对倩倩宠爱有加的奶奶因病离世,倩倩开始了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
也是在这一年,我市的爱心志愿者了解到倩倩的遭遇,并伸出了援手。每个月定期跟随乡镇工作人员的脚步,走进倩倩家开启帮扶,倩倩也由此结识到了暖心的“胖爸爸”和“陈姐姐”。
倩倩说,6岁的时候,志愿者“胖爸爸”带着她第一次来到临汾市区,坐了山车、玩了游乐场,还买了很多新衣服。“陈姐姐”也送了倩倩最爱的小熊,“陈姐姐说,以后遇到难过的事想找人倾诉,就给她打电话。”倩倩也和“陈姐姐”成了无话不说的密友。
周围人满满的爱包围着倩倩健康成长,懂事的她也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时间年轮划到2019年,彼时正在吉县三中就读初一的倩倩再一次面临亲人离世,爷爷离开了……
12岁的倩倩一刹那失去了“主心骨”,不知该怎么办。姑姑姑父第一时间赶来处理爷爷的后事。看着眼前人来人往、人聚人散,倩倩说,自己迷茫、担忧,更多的是孤单……
众人接力 求学路上众人帮
“走,跟姑姑回家。”处理完爷爷后事,于换珍牵起倩倩的手,走向了吉县屯里镇安乐村的家中。李怀亮也早早收拾好一间房,等待倩倩“回家”。
于换珍和李怀亮夫妇耕种着10多亩玉米地,家中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地里收成维持。“当时我家大女儿上大三,儿子正在上初二,开销也很大。虽说不富裕,但有我们一口吃的就有倩倩一口吃的。”李怀亮说,“妻子接倩倩回家这件事,我们两人不用商量,这是必须要干的事。”
回到姑姑家,距离学校的距离远了很多。从此以后,李怀亮的摩托车后座多了一个小小的身影——倩倩。
每到周末放假回家,姑姑变着法子为倩倩加餐加营养。在学校,倩倩也遇到了这样一位“特别”的老师,“赵艳丽老师常常帮我充饭卡,她怕我敏感,保护着我的自尊。”在倩倩的记忆里,她得到了很多老师的特殊照顾与关爱,初二班主任的“有事找她”,初三班主任的“不用担心”……任课老师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教会了倩倩自信。
倩倩也不负众望,在中考中脱颖而出,顺利考入山西师大实验中学(临汾七中)就读高中。
姑父李怀亮的家人也高兴万分,轮番邀请倩倩去家里做客,长辈们亲切的关怀、暖心的问候、真诚的祝福,让倩倩再一次感受到亲人浓浓的温暖。
与此同时,吉县关工委带着年过七旬的爱心人士刘一平也来到了倩倩家,开启了对倩倩高中三年学费的资助。倩倩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粒种子,很多爱心人看到我快干瘪时,补给我养料,在我快萎缩时,补给我水分。看见他们和蔼的面容,望见他们可亲的背影,我知道,我这粒种子不会干瘪了,不会萎缩了,只会奋力破土,然后萌发。”
倩倩说,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收到了太多关切的问候,也收到了许多生活物资,这些都是爱的具象化,对她精神上的慰藉是无穷的,这些爱在她的心里也萌了芽,让她对世间万物多了一份怜悯和关爱。
温情陪伴 阳光洒满前行路
带着满满的爱,2021年,倩倩开启自己的高中生涯。为了减轻姑姑姑父的负担,住校的倩倩选择了一个月回一次家,“当时从临汾坐班车、再倒线路回一次家要100块钱,我舍不得将钱花在路上。”懂事的倩倩让姑姑于换珍很心疼。
为了方便联系,姑姑姑父两口子也省吃俭用,给倩倩买了一部手机。“这样孩子有啥情况都能第一时间联系到我们。”说起这些,于换珍眼眶湿润了。
双线奔赴的爱,总是不负期待。在于倩倩的房间,一应俱全的工具书摆满了书桌,“这些都是姑姑姑父给我买的,他们总说有啥需要的学习资料就买,在学习上不要怕花钱。”
“我一直对倩倩说,姑姑姑父没大本事,但供你上学没问题。”姑父李怀亮对倩倩的“大方”和对自己女儿的“小气”形成了对比。
“当时倩倩还在读初二,儿子读初三,女儿在长治医学院读大四,女儿想继续读研……”回忆起这些,李怀亮有些哽咽,“我建议大女儿先找工作,因为家里负担比较重,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弟弟妹妹身上。”懂事的姐姐也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开始分担家里的担子。
姑姑姑父对倩倩的全力支持,也成了倩倩更加刻苦学习的不竭动力。
“姑,一模成绩和预期得有些差距。”
“姑,最近学习太累了,但我会很快调整好。”
“姑,三模成绩还没出来,但我现在学习状态还不错……”
临近高考,姑侄俩的对话也频繁了起来。
“姑,你说我考上了学费太贵咋办?”高考前夕,倩倩再一次和姑姑通话,但她的担忧被电话那端姑父强硬的语气打消,“倩倩,好好学,好好考,你只要想念书,我们砸锅卖铁都供你。”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6月25日,高考分数揭晓,倩倩的分数比山西文史类一本线高出19分,那一刻,关心倩倩的人都笑了,唯独倩倩哭了。
“我知道,我终于不负所托、不负期待。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斗士一样,浑身充满斗志。”倩倩坚定地说,“我也第一时间给刘一平爷爷打电话报喜,这份成绩单上有刘爷爷的一笔。”
彼时,吉县关工委、吉县教科局等相关负责人也帮助倩倩认真挑选学校、填报志愿。
“我想当老师,给更多和我一样的孩子播撒知识和阳光。”倩倩的“愿望”被照进了现实,她如愿被山西师范大学录取为定向公费师范生。
8月15日,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这个仅有50户人家的小山村……
“倩倩,婶子回家给你拿些枣,到了大学分给同学们吃。”
“倩倩,家里新腌好了酱菜,我给你拿一瓶放到宿舍吃,这是咱老家的味道。”
伴随着录取通知书的送达,还有乡亲们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暖心的举动,也让这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女孩浑身充满了动力,不断鼓励着她勇敢前行,向绚丽未来出发。
“这几天,姑姑姑父都忙着帮我置办行李,还有县里要开金秋助学大会,资助我上大学。”在倩倩看来,苦尽甘来的背后,是爱的托举,她也将用这份爱继续奋力前行,学成归来后,用知识回报家乡,用勤奋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为有爱的吉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 赵 俊 王 凯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