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记者 姜秀丽 郑红卫 郭 媛) 眼下正值春季造林护林关键期,吉县创新举措,首次在石质山区采用无人机吊运苗木技术,为陡坡造林难题提供新解法。
4月26日,吉县柏山寺乡马泉头村护林员梁虎臣巡山时,发现一架吊着树苗的无人机掠过陡坡上空。误以为有人偷运苗木的他紧急上报,最终得知这是当地造林工程的“新装备”——大型无人机正在执行“空运”树苗任务。这一幕让梁虎臣很是感慨:“过去靠肩挑背扛,一趟来回两个多小时,如今树苗像长了翅膀直接‘飞’上山,真是不敢想象!”
吉县近五年依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吕梁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植被恢复费造林项目等工程,共完成荒山造林7.5万亩。但随着可造林区域立地条件恶化,境内石质山区占比增大,坡度陡、交通闭塞,人工运输苗木面临效率低、风险高的困境。
无人机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传统造林像‘石缝里栽树’,借助无人机,以往20多个壮汉每天搬运的树苗,现在2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还避免了人员滑坠风险。”吉县林业发展中心主任窦全忠介绍,“设备单次吊运量达30至50公斤,每日作业超8小时,运输效率是人工的20多倍,且全程零植被破坏。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苗木投放误差不超过半米,精准度堪比‘空中绣花’。”
在马泉头村造林现场,记者看到造林队员配合无人机作业,幼苗在陡坡上有序栽种,新绿渐次铺开。
据了解,今年春季,吉县计划完成人工造林1.3万亩。其中,在柏山寺乡、壶口镇划分的6个标段中,5个标段采用无人机调运营养杯苗木,树种选用侧柏、油松、连翘,通过针针混交、针阔混交优化植被结构。施工遵循“少破坏原植被、防新水土流失、促苗木成活”原则,力求“栽一棵活一棵”,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县域绿色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破解了石质山区造林的运输瓶颈,更以科技手段推动生态工程提质增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吉县样本”。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