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秋日吉县,苹果园早熟苹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而比时节更鲜活的,是留存于这片土地上的青春印记。今年暑期一批批高校学子背着行囊、带着热忱走向田野,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法治宣讲的课堂里、苹果种植的田埂上、壶口瀑布的生态监测点中,以“三下乡”、实习实训等多样形式,为临汾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暑假期间,来自天津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等20余支高校实践队伍的400余名“返家乡”大学生活跃在基层一线。
“我在线上提交申请的第二天就收到了联络员对接电话。”山西师范大学实践队队员王璐通过“壶口青年”微信公众号报名后,顺利来到吉县政务服务中心实习,谈及初到吉县的体验,她直言“归属感很强”。
这份“归属感”,源于吉县为学子们搭建的全方位服务平台。“想让学子们来得了、留得下、干得好,首先得把‘舞台’搭扎实。”共青团吉县县委书记李媛说。
吉县把大学生实践工作视作凝聚青年人才、服务县域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构建“三措并举”引才渠道,线上通过“壶口青年”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发布岗位信息,线下协调120余家用人单位梳理出300余个岗位,涵盖政务服务、企业实习、基层治理等领域。同时,每支实践队伍都配有“专属导师+联络员”,从岗位对接、食宿安排到工作衔接,全程跟踪服务;岗前培训会上,团县委结合吉县产业特色、乡村现状量身定制实践方案,助力学子快速适应角色。
“大家知道土地流转时要注意哪些法律风险吗……”在吉县柏山寺乡的法治宣讲会上,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法学学院“新芽护绿”实践队队员李哲,为村民讲解法律知识。“实践队在前期调研中发现,部分村民对土地流转等法律知识了解较少,于是整理出十余个典型案例,用“案例+法条”的形式开展宣讲。”李哲说。
生态保护一线,青春力量同样闪耀。山西师范大学“燃青春之力,建美丽乡村”实践队与“红立方”队携手,在乡村学校讲解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等知识;走进村民家中普及秸秆还田等实用方法;在壶口瀑布景区向游客讲解黄河生态保护意义,倡导文明游览,让生态理念随黄河涛声传向远方。
科技赋能则为传统农业插上“翅膀”。“通过无人机航拍和图像分析,这片果园的土壤肥力、病虫害情况都能精准监测出来。”在文城乡的苹果园里,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智汇吉县”实践队队员李阳正向果农讲解智慧农业技术。实践队不仅用无人机完成了1000余亩果园的测绘,还搭建起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果农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查看果园温湿度、光照强度,实现远程智能灌溉。“以前浇水施肥全靠经验,现在有了科技帮忙,省工又省力。”果农刘师傅难掩兴奋。
“吉县为大家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平台,学子们获得实践锻炼,也为县域发展贡献了智慧。”山西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在谈及校地合作时表示,目前学校已与吉县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不仅定期输送实践队伍,还在文旅融合、生态农业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吉县苹果品牌打造、壶口文旅IP升级。
这种“双向奔赴”让校地合作结出硕果。天津师范大学为吉县设计“推普助农+文旅宣传”方案,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为吉县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校地合作的深度融合,更催生出“人才反哺”的动人成果。山西农业大学吉县籍学子张强,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投身苹果产业升级项目,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农人”。“在吉县实践的日子,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也坚定了扎根基层的决心。”张强的选择正是学子与吉县“双向认可”的生动写照。
实践期间,各高校团队扎根志愿一线,累计拍摄“美丽吉县”宣传微视频7部、实习实训纪实宣传片8部,形成文创成果6个;开展特色乡村振兴产业项目集中观摩5场、直播助农5场,提供特色假期陪伴服务30余场,同时开展爱老助残、青春歌会等活动15场,完成黄河壶口瀑布景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调研2场。凭借扎实的组织工作,共青团吉县县委获评团中央“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荣誉;以返乡大学生为主力举办的临汾城市青年街景音乐会吉县专场,获得省市媒体多次报道,让吉县非遗与特色产品获得广泛关注。
如今,吉县暑期大学生实践活动已成为校地合作的亮丽名片。“下一步,吉县将从三方面深化校地合作:建强实践基地矩阵,在苹果产业园、壶口景区等增设10个专项站点,完善配套保障;出台留吉人才新政,提供创业补贴、住房优惠;搭建需求对接平台,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与‘项目化’技术合作。”李媛表示,吉县将以更实举措吸引青年学子来吉县、留吉县、建吉县,让青春活力与县域发展同频共振,共同书写“美丽吉县、幸福家园”的崭新篇章。
记者 郭 媛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