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秋日的天空湛蓝如洗,在吉县果之源标准化示范基地200余亩的果园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阳光、泥土和苹果甜香的独特气息,一场苹果的丰收盛宴,正酣畅淋漓地进行着。
吉昌镇桥南村十几位村民提着果篮,熟练地穿梭在一排排整齐的果树间。果树的枝干上密密麻麻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像一盏盏小灯笼,压弯了枝头。
“慢点,这边还有个大的!”
“这‘秦脆’颜色真漂亮。”
…………
欢声笑语在果园里回荡。大家轻轻抬手,缓缓将饱满的果子摘下,再将超出果肉部分的苹果蒂剪掉,稳稳地放入筐中。不远处,采摘工站在梯子上进行高处的采摘和修剪,安全又高效。三轮车拉着果箱,在果树行间平稳穿行,将一筐筐“金苹果”送到基地的分拣、装箱区域。这幅画面,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一曲人与土地、与丰收和谐共处的交响乐。
这片充满活力的果园,其内核是强大的“科技引擎”。基地负责人葛明森指着地头的设备介绍:“我们这儿的苹果种植满满科技范儿。智慧气象站和土壤传感器如同果园的‘神经末梢’,24小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土壤墒情;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央系统,智能化水肥一体装置随之启动,为每一棵果树进行‘精准投喂’,杜绝了以往大水大肥的浪费。”
基地聘请了北京果树研究所的教授作为技术顾问,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合作。村民们在这里打工,不仅赚取了劳务费,更潜移默化地学到了最新的矮化密植、科学修剪、绿色防控技术。
基地的强大,不仅仅在于种出好苹果,更在于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周边村民深度参与其中,共享发展红利。“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将分散的农户与现代化大市场紧密连接。基地为果农提供从产前的苗木、肥料,到产中的技术指导、机械化打药施肥,乃至产后的冷链仓储、品牌营销等“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务。去年,基地生产优质苹果23万斤,收入超过100万元。而更大的效益,是辐射带动了周边数百户果农。
新建的1000平方米田头交易市场,打破了以往果农“提篮小卖”、被动等待收购的局面。现在,全国各地的果商直接来到地头,现场看货、竞价交易,价格透明公道。旁边4000立方米的苹果冷藏保鲜库更是“及时雨”,解决了苹果集中上市价低、难以储存的难题,可以实现错峰销售,保值增值。
夕阳西下,将天边的云彩染成了和苹果一样的暖红色。满载苹果的车辆缓缓驶出基地,将吉县苹果的香甜送往全国各地,秋天的收获,也将一年比一年更甜美、更厚实。
记者 闫锐鹏 刘静 张浩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