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金秋十月,本该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然而连日阴雨却给吉县农作物采收带来严峻挑战。苹果种植作为当地支柱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抗雨保收”攻坚战。
10月14日,走进吉县各乡村果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浓郁果香弥漫在湿润的空气中。果农们身披雨衣、头戴斗笠,在泥泞的果园里穿梭忙碌。连续阴雨不仅延缓了苹果采收进度,更增加了果实腐烂和病虫害滋生的风险,为今年的苹果丰收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雨情考验,吉县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成立专项工作组,抽调技术骨干人员组建指导团队,分片区深入果园一线进行帮助指导。技术人员现场示范防雨布铺设、排水防涝、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指导果农根据天气变化科学调整采摘计划,优先采收成熟度高的果实,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这些苹果是我们一年的希望,再难也要将它们采收好。”车城乡麦城村果农王师傅的话道出了全县果农的心声。在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下,果农们因地制宜采取应对措施:有的加快采摘节奏,确保成熟果实及时入库;有的在果园开挖排水沟,防止根系积水腐烂;有的喷施生物农药,筑牢病虫害防护网。大家齐心协力,为“致富果”筑起坚实防线。
尽管受天气影响,但吉县苹果产业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和科学管理,依然交出了亮眼答卷。产量方面,依托该县近年来推广的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有效缩短了挂果周期,更便于精细化管理,许多采用该模式的果园实现了逆势增产。品质方面,吉县苹果延续了一贯的优良口碑。高海拔、大昼夜温差的独特自然条件,让果实积累了充足的糖分和营养物质。加上果农严格执行标准化种植流程,今年的苹果依然保持着个头大、着色匀、脆爽多汁的特点,深受市场青睐。销量上,该县大力发展“互联网+苹果”销售模式,培育线上规模销售经营户100余家。同时积极拓展外贸市场,让吉县苹果远销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今年行情特别好,我这小果园能卖十五六万元,有的甚至能卖到七八十万元。”麦城村村民姚德吉高兴地说。如今,苹果产业已成为吉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全县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产值超15亿元,真正成为乡亲们的“摇钱树”。
从政策扶持到技术赋能,从田间管理到市场开拓,吉县苹果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在这场与风雨的较量中,充分检验出当地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今,挂满枝头的苹果不仅承载着广大果农的希望,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吉县苹果产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这片沃土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记者 孙哲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