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二、校对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校对员应具备如下的心理素质:
投入的心理素质 认真是做好校对工作的先决条件,校对是报刊出版过程中最后的一道文字质量关,这道关把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刊物的质量。因此,它要求校对员必须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数字地反复去校异同。然而,在校对实践中,仅靠校对员的认真精神,往往还无法圆满完成校对任务,它还要求校对员具备其他的条件。首先,要求校对员能够认真到投入的程度。这种认真的投入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校对员思想上的投入,一进入岗位就进入角色,收束心思、集中精力;二是指心理上的投入,一坐上校对位置,就要迅速调整心态,不烦不躁,直至完成工作;三是指知识上的投入,特别是校是非,需要校对员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在整句、整段,乃至整篇的关系中发现“是非”。
细致而周全的心理素质 校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琐杂,一个顾及不到就出差错。原稿笔误、编辑编误、录入打误、排版改误、自己校误,都要将它细心地剔出来;上下衔接、首尾差异、前后矛盾、中间丢点、报头报尾、转版导读、刊头尾花等等,都要细致地顾及到;从一校到最后的清样,都要做到细致周全。
热心宽容的心理素质 校对有时会受到“这都不懂得改过来”之类的指责,弄得左右为难。这就迫使校对人员自己脱出机械校对观念的束缚,积极热心地参与进去,争取工作上的主动。一是热心地将原稿上十分明显的错字、别字、病句改过来;二是将自己吃不准的疑点向编辑提出,请编辑注意;三是将一些不规范的用词用法规范起来。同时,校对员还需要宽容心,为自己创造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
好学博采的心理素质 校对工作要求校对人员对语言文字有独持的敏感性,具备较深厚的文字功底,能够“咬文嚼字”,这就要求校对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博采众长、提高素养。特别是网络化以后,“校对人员的角色将转变为‘校对检查’、‘校对编辑’,难度更大,责任更大,要求更高了,更需要校对员具有好学精神”。
校对工作面对的是整张报纸,内容庞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都有,农医商工艺百行齐备。要胜任校对工作,校对员就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深化知识结构。“博闻强识,兼容并蓄”,才不致出现“唐代诗人陆游”之类的笑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对员应该既是语言文字工作者,又是“杂”学家、“百事通”。
敬业精神的心理素质 校对工作责任重大,它是刊物质量“防洪堤”、“守门员”、“把关尖兵”,但干校对工作却总是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处罚多,且校对又没有记者的风光、编辑的派头。因此,从事校对工作需要有更强烈的敬业精神,自觉地做好工作,把好“关”,防住“洪”。
但“无名”并不等于没有出息, 白以坦、丁士群是例子,众多由校对脱颖而出的著名作家、诗人、编辑、记者也是例子。在“不提倡一辈子当校对”的今天,校对人员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克勤克勉, 自强不息,在做好校对工作的同时,努力使自己的人生“亮丽”起来。
(校检室供稿)
【责任编辑: 】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校对人员的心理素质二
下一篇: 报纸中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