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临汾城镇居民生活实现新跨越

2008-11-06 17:4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张文珠)改革开放30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全市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强劲发展,30年间,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8.4亿元跃至658亿元,带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连续跃升,居民生活从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0年来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临汾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60元,到2007年达到9997.21元,30年间增长了37.5 倍,年均递增13.4%。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978年的236元增加到2007年的6981.88元,30年间增长28.6倍,年均递增12.4%。




衣:由颜色单一到五彩缤纷
服装的变化是经济底蕴的展现,是时尚的风向标。30年的改革开放,把临汾市居民从当初保守、统一的灰、黑、蓝、绿单调着装,带到了如今个性突出、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从过去的中山装、国防服引领到现在的“不拘一格”、随心所欲;从以往“的确良”难求到现在的“莱卡”、“纳米”流行。
不断翻新的款式花色为生活增添亮丽色彩,高档化、时装化、品牌化、个性化、多元化成为服装消费的潮流,并俨然形成消费文化。统计显示,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仅用于衣着支出达到1147.04元,比1989年的126.35元增长8.08倍,年均递增13.04%。 



食:由满足温饱到营养优先
改革开放使“粮票”、“油票”、“糖票”等各种票券变成尘封的记忆和收藏者的追求。多种经济成分的介入改变了过去国营菜站、国营粮店、国营副食店一家独大的局面,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便利店遍布城乡、街道、社区,数万种商品细化到居民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居民餐桌从“冬天围着白菜萝卜转”到“大鱼大肉不能少”再到 “环保”、“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天天见。
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为2245.12元,为1989年338.4元的5.63倍。在食品消费中干鲜瓜果、各类鲜奶等的消费在居民家庭消费中的比重上升明显。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肉、禽、蛋及水产品类消费390元;人均干鲜瓜果消费138.12元;奶及奶制品消费173.58元。社会发展使居民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在外用餐成为生活饮食的主流,居民在外饮食消费支出逐年攀升。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费用为400.26元,占到食品消费支出17.83%。 



住:由多代同堂到宽敞舒适
以前“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现在“宽敞明亮大厅堂,全家舒心喜洋洋”。人们的居住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更舒适”发展。
从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如今的小高层、复式住宅、别墅,处处折射出居民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2007年,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73平方米,为1990年11.8平方米的2.43倍,户均居住建筑面积接近80㎡。在人均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居住条件改善更加明显。2007年末,全市城镇居民有58.82%的家庭住上了单元配套住房, 70%的家庭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92%的家庭有可取暖的空调或暖气设备,92%的家庭住房有全部或部分产权。
住房条件的改善也相应拉动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47.28元,其中水电费3.01元,燃料费17元;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增加到785.37元,水电费增加到233.8元,燃料费增加至202.6元,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15.6倍、76.7倍和10.9倍。另外,随着住宅环境花园化、管理严格化、卫生干净化,2007年仅人均居住服务费用支出达到36.99元,为1990年人均居住消费总额的78.2%。 



行:由“两脚步撵”到“四轮驱动”
1978年以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居民上班、出行的工具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收入的快速增长也使现代化的交通通信手段迅速普及。198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仅6.62元,其中交通支出4.07元,通信支出2.7元;2007年达到832.14元,比1980年增长124.7倍。其中,交通支出362.1元,增长88倍;通信支出470.04元,增长173.1倍。



用:由实用为主到享受至上
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转向“享受型”。手表、缝纫机、自行车 “老三件”六、七十年代富有标志,如今被不断推陈出新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音响、电脑、私家车、商品房等“新三件”、“精三件”、“金三件”所取代。居民对消费品的购买从60、70年代的百元级“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千元级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收录机)、90年代万元级的摄像机、摩托车和电脑、到如今十万元级的小汽车和数十万元级的商品房,档次不断逐级提高,家庭“装备”呈现出现代化、时尚化、高值化。
 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达到374.37元,为1990年88.29元的3.24倍。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53.9部,空调32.91台,照相机18.55架,洗衣机97.01台,电冰箱85.18台,彩色电视机105.98台,沐浴热水器31.87台。



娱:由单一到娱乐无极限
改革开放前,居民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过去属于超值享受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达到259.98元,比1989年的62.48元增长3.16倍。



学:由学有所教到全面推行免费义务
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掀开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均等。90年代末又制定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使每个公民都能得到正规教育,有效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
2007年,全市城镇所有符合条件的孩子都接受了义务教育,2008年秋季开始,继农村学生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之后,全市城镇也免除了义务教育学杂费。与此同时,随着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教育投资成为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2007年人均教育支出435.49元,与1989年的26.43元相比,提高15.48倍;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由3.39%上升到6.24%。 



医:由“职工医保”扩大到“全民医保”
曾经是“小病自己掏,大病全报销”的正式职工医疗制度,在1998年医疗制度改革以后成为了历史。
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现实。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382.85元,占消费支出的5.48%,为1990年20.43元的18.7倍。


【责任编辑: 张华】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