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

2011-05-11 08:5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全市农业基本概况

全市总耕地面积为688.1万亩,其中灌溉面积为188.4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为2.2亩。山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平川一带较小。我市属半干旱、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9℃—12.1℃,无霜期125天—191天,平均光照时数2417小时—2714小时,是华北地区光能资源的高值区。年降水量453.9毫米—688.4毫米,但雨量分布极为不均,80%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总体上看,我市的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山区面积大,自然条件差,十年九旱,基本上还是雨养农业。

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26万亩,比上年增加16.7万亩,增长2.1%。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29.5万亩,比上年增加22.8万亩,增长3.2%;经济作物中蔬菜面积达到78万亩,总产达到20亿公斤左右;棉花种植面积9.4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5.6万亩,药材种植面积30万亩,水果面积达到150万亩,总产7亿公斤左右。在粮食作物中小麦种植368.5万亩,增长1.5%;玉米264万亩,增长13%。粮食总产达到17.07亿公斤,因旱灾比上年减少0.13亿公斤,减产0.8%。其中,小麦9.45亿公斤,增产34.1%,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玉米6.49亿公斤,减产21.8%。

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6元,增长8.1%。从构成情况看:①工资性收入191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2元,增长9.2%,占纯收入比重43.6%。其中:非企业劳动收入233元,增加48元,增长26%;在本地劳动收入1256元,增加53元,增长4.4%;外出劳动收入429元,增加61元,增长16.6%。②家庭经营收入2240元,比上年增加81元,增长3.8%,占农民纯收入比重50.9%。其中,第一产业经营收入150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9元,增长6.8%;第二产业经营收入180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元,下降3.2%;第三产业经营收入557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元,下降1.6%。③财产、转移性收入238元,同比增加86元,增长56.6%,占农民纯收入比重5.5%。其中,粮食直补收入人均达7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元,增长82.5%。

二、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20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总体思路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集约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切实提高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安全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水平;在新农村建设上,突出抓好五项工作,促进全市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农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农村面貌取得新变化,为全市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主要奋斗目标是粮食总产正常年景达到15亿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

(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大力实施五大工程

1.粮食增产工程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5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6万亩,建设以万亩为单位的粮食丰产方39万亩,同时要抓好全市优质小杂粮基地建设,力争全年粮食有个好收成。

2.高效园艺建设工程要重点抓好20个水果、20个蔬菜、10个食用菌示范园区建设,力争新增设施蔬菜1万亩、水果3万亩、省级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示范园1万亩,大力推进水果、蔬菜等高效园艺基地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

3.龙头企业培育工程要注重培育和扶持一批规模比较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品牌叫得响、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保险”的经营模式,力争全市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80个,实现农产品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同时,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选择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农产品进行品牌培育,积极打造一批农产品优势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程要在继续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加大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入社率和服务水平,力争新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00个,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1800个以上。

5.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要组织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申请认证、生产指导和安全检测工作,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09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万亩,力争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230万亩。

(二)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切实抓好五项工作

1.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试点村和推进村为重点,以连片建设为抓手,力争2009年新农村连片建设区要发展到60个,从整体上提升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2.对2006年的试点村和2007年的重点推进村建设进行回头看,查漏补缺,在完善提升标准上下功夫,在示范带动上做文章,在全市树立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3.按照有关要求,全面完成2008年的重点推进村总体任务和2009年新确定的重点推进村年度目标任务。同时,要协调各成员单位,制定规划,整合资金,统筹安排,加强监督考核,着力抓好“五个全覆盖”工作。

4.开展好“就业在家乡、创业在乡村”增收活动,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新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培养科技示范户10000户,完成科技培训16万人。

5.大力开展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秸杆气化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积极推广以户为单位的“三位一体”模式,力争新增沼气用户21071户,建设各级服务体系162个。

来源:黄河新闻网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