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情满纸气韵生

2013-11-27 15:0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王友明

临汾市委副书记刘合心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是近几年的事。读他的文章,给我的深刻印象是:有感而发,缘情而抒,通篇流露着真挚的情感。近读他的新著《中国的源头》(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他的文风、文笔和学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他的人品更增添了几分敬意。

依我看来,刘合心同志之所以能够在文艺界和读者中产生重要影响,是与他的朴实文风、隽永文笔、深厚学识和真挚情感分不开的。

文风朴实,是刘合心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常言说“文如其人”。刘合心同志身居官位多年,他的为人就像他的文章一样朴实、真诚、敦厚,他的态度也是非常谦逊的、自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加厚,尽管他的官职大了,影响大了,但他朴实、谦虚的作风没有变。正是由于他具有这种优良的作风,才奠定了他文风朴实的根基。我觉得他不是在作秀,他的内心是真诚的。《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文,用朴实的笔触,书写了他任县委书记期间,及时热情地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为民解忧的动人故事。我从他“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平民怨,狠刹各种歪风”、“息民衅,解决矛盾纠纷”、“顺民意,及时采纳良策”的举动中,看到了他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看到了一位人民公仆的高大形象。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着实令人感动,令人敬佩!

文字隽永,是刘合心文章的鲜明风格。我以为,在文字的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内敛的激情。凡熟悉他文章的人都说,贯注在他文章中的那股激情,无论是散文、诗词,还是电视剧本,其态度都是鲜明的,感情都是充沛的。但细细琢磨一番,我却发现他的激情是内敛的。《与尧结缘的人》、《不能忘却的相逢》两篇文章,文字婉转含蓄,如山间小溪,汩汩而下,潺潺而流;如叙家常,娓娓道来。即使是《稷山事件》、《纪检干部》两部电视剧本,行文也不是金刚怒目,张扬凌厉,而是靠充分的论据,严密的逻辑,赢得读者。二是优美的文笔。他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表现了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对文字的驾驭有较高的技巧。《三晋的源头》一开头就写道:“一踏上侯马这片神奇的土地,一种奇异的感觉顿时会涌满全身,就仿佛钻入了晋国的时空隧道,让你在城堡里徜徉,在人海里遨游,与晋国公晤面,与晋文化对接;宇宙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浓郁的气息,那威武、雄壮,那豪气、大度,那凛然、浩繁,那神圣、庄严……深深沁入心脾内,重重震撼魂灵处!”表述既传神又典雅,在影响读者的同时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他那文字的张力,叙述的节奏,精采的描绘,无不充溢着挚情的气韵。

深厚学识,是刘合心文章的非凡之点。他不愧为南开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对历史文化了解深透,写起文章来,如数家珍,行云流水。《中国的源头》、《漫谈华表》、《大槐树情思》等文章,均倾注着他对根祖文化和华夏文明的一腔挚情。他将久远的历史、枯燥的资料,以散文的笔法,状物抒情、夹叙夹议,言之有据、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地把那数千年的历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从中受到深刻的教益。如果没有深厚的学识、真挚的情感、精湛的文学功底,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孟伟哉在《序》中评介道:“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这本书的散文部分,就是文史结合的成果。”作为一位居官者,他能够怀着一腔挚情,将史料做到烂熟于心,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心应手地写作,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我认为,《中国的源头》这本书,不仅崭露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广博学识,而且满纸流淌着他的真情实感。

刘合心的新著《中国的源头》,让我感觉到挚情的凝聚、气韵的流动、文采的飞扬;那独特的气韵、韵致、韵味,像一杯美酒,醉了我的心扉;那普通的故事、美好的瞬间、无限的风光,化作了永恒,把我的思绪引入了感情的天堂,我的灵魂在这里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原载《市场消费报》副刊2003年4月21日,《临汾日报》周末版2003年5月15日,《临汾广播电视报》副刊2003年3月18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战友情深

下一篇: 挚 友 韩 善 勇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