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命 的 卫 士

2013-11-27 16:0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个医生,要真正当好生命的卫士,不仅要有全面、高超的医术,还必须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心。

——题 记

 

医院,是人类生命的神圣殿堂;医生,是这座殿堂中的卫士。新的生命,从这里起步;垂死的生命,从这里获取新生的希望。自古以来,七十二行中,医务人员是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患者和亲属总是用“起死回生”、“妙手回春”、“华佗再世”、“白衣天使”等词语,赞誉那些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表达着由衷的敬佩。在我认识的许多优秀的医生中,临汾市中西医骨髓炎医院院长任黄亲,便是一位值得信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好医生,是一位杰出的生命卫士。2000年元月,她曾被原临汾行署卫生局、临汾地区医学会和山西日报社临汾分社授予“名医百杰”荣誉称号,并被评为“个人模范”。

那天,在临汾市广播电视局宣传科长宁良杰的陪同下,我专程来到骨髓炎医院采访了任黄亲院长。现年60岁的她,十分的沉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慈祥、善良、忠厚、坚毅。她告诉我,她出生于山西省稷山县翟东村。记事起,母亲就体弱多病,长大后,在为母亲求医问药的奔波中,亲身体验过因家庭贫寒而求医艰难的滋味。小小年纪的她,就立志长大后当一名医生,为那些生活拮据的患者解除病痛,为人类的生命保驾护航。1956年初中毕业后,经过短期培训,她背起红十字药箱,回村当起了“赤脚医生”。她边参加劳动,边刻苦攻读医学书籍,一有空闲就跑到镇医院拜师学艺。仅一年多时间,她的医术就有了大幅度提高。后来,她被调到北吴保健站工作,既当司药,又当会计,还要当护士。一身兼数职,早出晚归,四处奔波,一天下来精疲力竭,她毫无怨言。她说,她用真诚、勤劳和恪守职责的精神,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尊敬。18岁那年,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经上级卫生部门考核,获取了“处方权”,真正肩起了人民医生的神圣职责。“真是不易啊!”我从心底发出感叹。

“唉,的确是不易!”任院长叹了口气,继续说,1964年,22岁就担当起南梁卫生所所长的重任。为了适应需要,她刻苦钻研,全面实践内科、外科、中医、草药,什么都学,什么都干。工作中,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把小小卫生所搞得红红火火,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县乡镇卫生所的前列。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一拨又一拨,县政府的简报接二连三地介绍她们的经验和情况。她和她的卫生所引起了县领导的重视,多次选派她外出进修学习。当时,北京中医院的一名老中医被下放到南梁卫生所。她抓住这一天赐良机,拜其为师,虚心求教。老中医见她勤奋好学,便把所有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在老中医的潜心教导下,她伏案秉烛,刻苦研读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千金妙方》、《疡科纲要》、《医宗金鉴》等十几部中医药专著,翻阅了近百册中西医资料,打下了坚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为她在新的医学领域里不断探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您初次接触骨髓炎是什么时候?”我问了一句。任院长沉思片刻,说道,是60年代中期的事儿,那时,经常有农民牵着腿烂流脓的牲口找她治疗。她按照老中医教的和医书上说的办法,试着给药,居然治好了。不久,邻村的一位小姑娘患了骨髓炎,在父母的陪伴下找到她。经过一番精心治疗,也奇迹般地好了。这一消息,不胫而走,骨髓炎患者从四面八方涌入南梁卫生所。随着患者的增多,南梁集资扩建,一座骨髓炎医院应运而生。患者多了,病情杂了,她又开始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她四处拜访专家教授,悉心搜集民间偏方、验方,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又经过一番探索,逐渐掌握了不同类型的骨髓炎用什么方子,每个方子用什么药、用多大剂量等数据,并一一研究确定下来。在场的一位知情者对我讲,从此,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小乡村有只金凤凰的消息,不知怎的,七拐八拐地传进原临汾行署第三招待所所长曹万庆的耳朵里,他“三顾茅庐”将她聘请到招待所卫生所。这只金凤凰终于飞出小乡村,落在了“花果城”。

从任院长办公桌上的一本资料中,我看到有这样一段记载:化脓性骨髓炎,是人类的大敌。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科学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医药专家,在长达百余年的抗骨髓炎的大战中,也是步履维艰,屡遭挫折。对那些病情严重的患者,除了截肢这种摧残人体生理功能的笨办法外,几乎再也拿不出什么突破性的高招来。他们在多次同中国有关专家接触、交流之后,意识到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中药的挖掘,是治疗骨髓炎的有效途径。但是,中医中药既像一片茂密幽邃的原始森林,又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如何去开发探取,他们束手无策。于是,他们发出誓言:利用3至5年的时间,开发利用中国的中医中药,来攻克骨髓炎这个难题。令外国专家想不到的是,我们的炎黄子孙早就利用祖国的传统医药这把宝剑,向骨髓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还在外国专家做着美梦的时候,我国成千上万的能人志士,就已经攀登上治疗骨髓炎的高峰,把中华民族的鲜艳旗帜,插上了峰顶。我欣喜地看到,在这支大军中,跑在最前面的就是她——任黄亲。我深知,在她攀登的路途上,有着黄河一样的九十九道弯,有着大山一样的千仞危壁。但在浩淼的医海里,她像一位威武不屈的勇士,喊着杀声,向着未知的领域冲刺!

有人说,困难、挫折是冶炼真金的熔炉,是磨炼强者的战场,是英雄本色还原的地方!这话不假,任院长经过数度春秋寒暑的反复实验、积累和总结,一种专门用于软坚散结、祛腐生肌的“86——1”新药,饱含着心血和汗水问世了。用它治疗骨髓炎具有见效快、痛苦小、治愈范围广等功效。之后,为了找到治疗效果更加显著的内服外用药物,她开始了挖掘祖国医学宝库的工程。为验证掌握处方中的药物剂量,她便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验。天道酬勤。她又先后研制出了用于消炎、止痛、消肿、软坚的“骨炎丸”;用于补肾养血、温经散寒、肾虚血亏、寒湿凝滞、伤筋蚀骨、伤口流脓、瘘骨不愈、骨髓炎反复发作的“补骨丸”;用于祛腐生肌、消炎止痛、腐肉不去、脓多、创口不易愈合的“万能膏”;主治骨髓急性期、患部溃烂而肿胀疼痛的“消核膏”;用于提脓、祛腐、生新、骨髓炎溃破有腐肉的“三仙丹”;用于腐蚀、溃疡、脓腐难去或形成瘘管、肿疡成脓、不能自溃等症的“白降丹”;用于生肌收口、主治骨髓炎腐尽、脓痒、促进愈合的“生肌收口散”;用于祛腐生肌、骨髓炎溃后、腐肉不去、肉芽不长、长期不愈的“祛腐生肌散”;用于益肾壮身、消肿止痛、舒筋活血、骨髓炎急性期破坏骨质或伴有病理性骨折的“鸡膏”等10余种新药方。她把发明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科学地应用于临床,使许多患者免受了截肢的痛苦。她的医院,每年都要收治1000多名骨髓炎患者,治愈率竟高达98%。看着那眼花缭乱的药方和治愈率统计表,我禁不住赞叹道:“这在医学史上真是一个奇迹啊!”

“任院长,您选择当医生的真实初衷是什么?”我直截了当地问。“为人民服务!”她随口答道。我又追问了一句:“您和您的医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盛赞,靠的是什么?”她还是那句话:“为人民服务!”正谈话间,一名患者走了进来,朝着我笑着说:“任院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任院长忙搬过来一把椅子,这名患者刚一落座,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他叫王玉宝,54岁,是呼和浩特市运输公司的修车工。1997年初,由于不慎双下肢被汽车撞成粉碎性并开放性骨折。因治疗不彻底,导致骨髓炎,疼痛难忍。每每发作起来,便哭天喊地,寻死觅活。他曾四处奔波,求医于多家大大小小的医院,花去5万多元钱,病情不仅没见好转,而且越来越重。双下肢呈黑紫色,肿得有碗口般粗,化脓溃烂。在病魔的无情折磨下,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几次产生轻生的念头,均被家人发现及时劝阻。后来,经当地有关专家诊治,认为必须进行截肢手术,否则性命难保。他下定决心,宁死不截肢。2002年4月,他的亲属正为如何劝说其去截肢犯难时,从一位被治愈的患者口中,得知山西省临汾市中西医骨髓炎医院院长任黄亲治疗此病有高招,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辗转千余公里投医到任院长的门下。

当拄着双拐、骨瘦如柴、痛苦呻吟的王玉宝,被家人搀扶着走到任院长的面前时,她心疼地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她凭着“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和对患者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立即对其实施了一周的精心治疗。控制住了病情后,马上进行了手术。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手术,排除脓水达400余毫升。尔后,转入常规治疗,20余天后,王玉宝就扔掉了双拐,行走自如了,使其免受了截肢之痛苦。他特意制作了一块上书“医德高尚”四个金色大字的巨匾,送给了任黄亲。他无比激动地说:“是任院长的高超医术和菩萨般的心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挽救了我的家庭,她真不愧是‘骨髓炎克星’!”我问及他住院期间的感受,王玉宝一脸的灿烂:“就像在家一个样,想吃啥喝啥,只要一句话,任院长就吩咐人给做啥。这不,天气热了,任院长又给我们购买了电风扇、凉席、毛巾被等物品。对待病人就跟她自己的亲人一样,任院长真是少有的好人啊!”望着眼含泪水的王玉宝,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任院长却平静地说:“为人民服务应当成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自然习惯,若是没有一片爱心,就不配当医务工作者。”她的话掷地有声。

那年的春节前夕,医院来了一位名叫汤红英的年轻女患者,双上肢连同腰胸部均被石膏固定,生活不能自理,昼夜难以入眠。住院后,任院长为其卸掉了重“枷”,拍了Ⅹ光片,发现有死骨。她便亲自主刀为汤红英做了手术,取出9块死骨。术后,她天天走到汤红英的病床前,细心地观察伤口的变化,并亲自给其换药、喂药。精心治疗一个多月,汤红英康复了。出院结帐时,任院长了解到汤红英的家庭生活困难。因为任黄亲是从穷困中奋斗出来的,深切了解贫苦生活是个什么味道,所以毫不犹豫地为其减免了部分医药费。回到平陆老家,汤红英立刻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诚挚的谢意。

更令我感动的是,运城市解州镇有个叫李小平的男孩,年仅13岁,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房漏偏遇连阴雨,破船又逢顶头风。苦命的李小平患上了骨髓炎,大腿肿得水桶样粗,不住地流脓水,浑身散发着奇臭。好心的邻居看娃快不行了,把他背到临汾,交给了任黄亲。看到这种情况,具有“贤妻良母”美誉的她,非常同情娃的遭遇,啥话没说,收留了身无分文的李小平,当作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她一边为孩子精心地手术治疗,从腿里抽出1000余毫升的脓液,一边和孩子谈心交心,鼓励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还一日三餐地做上可口的饭菜,端到他的病床前,看着娃一口一口地吃完,才放心地离开。在任院长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李小平终于又恢复了天真活泼的天性。出院时,李小平扑到任院长怀里,哭喊着:“任妈妈,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李小平一步一回头地哭着走了,而任黄亲为治好李小平的病,自垫医药费近万元的事儿,却被人们传为佳话,广泛赞颂。

屈指一算,任黄亲打沿着乡间泥泞的小路,带着满身黄土的气息,走进“华夏第一都”——临汾,创办起中西医骨髓炎医院已经17度春秋了。17年来,她的心扉无时无刻不在以最大的角度向骨髓炎患者敞开,以至于解除患者之病痛,护卫患者之生命,成了她人生最大的心愿,最执著的追求。任黄亲正在义无反顾地用心血和汗水,铸造着一座爱的丰碑,铸造着自己辉煌的人生!被她的精神感染着的我,利用业余时间伏案写就了一篇长篇人物通讯,参加了由人民日报市场报等6家新闻媒体共同主办的全国第三届“新世纪之声”有奖征文比赛,获得了三等奖。她作为文章的主人公,获得了“当代中国改革新闻人物”称号。我和她一起晋京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归来的途中,我问她:“任院长,您有何感想?”她直抒胸臆:“我感想很多,可想的最多的还是怎么样提高医术,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切实当好生命的卫士!”听了她的朴实话语,我又一次被感动了……

这就是任黄亲,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女性!

(原载《临汾广播电视报》平阳人物2002年8月12日,2003年4月,在由《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制部》、《中国武警杂志社》、《中国文化报社》、《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新世纪之声”《共和国颂歌》征文评选活动中,获通讯类三等奖,收录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颂歌获奖作品选》一书;2003年9月1日,作者和主人公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颁奖仪式,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傅铁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深 切 的 怀 念

下一篇: 书画之家仨兄弟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