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酷爱新闻写作。因此,十分钟情《中华新闻报》。 近几年,《中华新闻报》无论是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上,还是从写作指导、提高水平上,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深深的教益。我常对人说:“《中华新闻报》,是我的良师益友!”
记得1998年7月27日,《中华新闻报》曾在二版以较大的篇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致力于新闻写作的事迹,在国内新闻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年底,《用心血写,用毅力写》的通讯,便被载入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编辑、人民日报社出版的大型系列丛书《时代名流》第一卷,《东方之子》一书。日前,我的名字和事迹,又被收入《中国百业英才大典》、《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世纪珍藏版巨著之中。
当我手捧着装帧精美的巨著时,心陶醉了、眼湿润了,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默诵着:敬礼,《中华新闻报》!敬礼,编辑老师!这并非我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隐藏在心底许久的、真挚的心声!是我,一个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感激之情的心声!
屈指算来,我与《中华新闻报》结下不解之缘,已经是8度春秋了。回首往事,新闻工作的路之坎坷,如履蜀道!故,我于1995年6月中旬的一天凌晨,写下了一首《笔耕赋》:“夜半伏案览神州,万般风景胸中收。几篇拙作报端落,揉进心血形已瘦。脑汁绞尽银丝满,笔痕镌刻在额头。物换星移志不改,何惜泪水纸上流。”有的文友读后,赞扬说:“好样的,王友明!”可多数朋友劝我:“你现在已经是正团级领导干部了,不要没白天没黑夜地写稿了。别累坏了身子,身体可是自己的呀!”究竟何去何从?我迷惘了。
正当我在写作之路上徘徊的时候,1996年6月20日,该报的前身《中华新闻信息报》,在第四版上以《上校记者》为题,对我的新闻写作经历作了报道,及时给予我热情的鼓励。从此,我坚定了信念,不停地写、不停地寄,得到了《中华新闻报》编辑老师的悉心赐教。
最令我难以忘记的是,1996年10月下旬,一位名叫虞清萍的年轻女编辑,在我的《泪花泡月亮》一文发表后,及时寄来一张样报,并附有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你的这篇稿件很好,把新闻工作者的酸甜苦辣全写出来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希望以后多写、多寄这样的好文章。”话语不多,却发自肺腑,铿锵有力,一字一句震撼着我的心。这位编辑,给予我的不单单是几句鼓励的话语,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我前进的力量、人生的追求。我由衷地感谢《中华新闻报》,是该报培养出这样优秀的编辑。至今,我已在《中华新闻报》上发表稿件数十篇。1997年,中国记协和《中华新闻报》社的领导,对我进行了两次考察、一次谈话后,将我聘为记者。近几年,我多次被评为先进新闻工作者。每每获奖之时,一股对《中华新闻报》、对编辑老师的感激之情,便从心底油然而生。没有《中华新闻报》赋予我笔耕的田园、前行的动力,没有谋过面和未曾谋面的编辑老师,给予我热情的赐教,哪有我今日的进步?
《中华新闻报》、编辑老师,请接受我——一个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诚挚的敬礼!
(原载《中华新闻报》副刊1999年8月2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