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北平起义

2013-11-29 10:0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1947年,蒋介石计划撤销保定、张垣、太原等绥靖公署,另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统一指挥华北军政。

当时国民党在华北的几员重量级的人物是: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张垣绥靖公署主任傅作义、保定绥靖公署主任孙连仲。蒋介石对这几个人的看法:

李宗仁,一是在抗战后处理美、苏国际关系问题上,与蒋介石有分歧,李主张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二是在竞选副总统问题上,蒋支持孙科;三是李任北平行辕主任两年以来,工作无所起色,现在战局形势日渐对国军不利,怎么再能任李负华北重责!

阎锡山一流的经济家,二流的政治家,三流的军事家。阎搞经济无疑是把好手,当时能把山西搞成全国的模范省。要说搞军事就逊色多了,阎锡山自从1927年参加北伐以后,几度向外发展,一出娘子关就均告失败,可见阎也难当此任。

孙连仲面对华北这么大的摊子知难而退。早在1947年4月陈诚从东北返回途径北平时,孙连仲就向陈积极推荐由傅作义担任“华北剿匪”总司令。

除了上述三人,蒋介石放眼全国,好象再找不到更佳人选。

的确,傅作义作为第12战区司令长官,13年抗战战功卓著,抗战后与共产党争夺地盘,一边打晋绥,一边打晋察冀,东杀西战,三战三捷,所向披靡,由傅作义出任“华北剿匪总司令”,无疑是最佳人选。

于是,在1947年11月26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北平。先见到孙连仲,与孙连仲商谈由谁出任“华北剿总”一职,孙还是积极推荐傅作义。蒋介石对孙连仲说:“明晨召开军事首长会议,你可以将此意见提出。”27日上午9时,蒋介石在中南海怀仁堂北平行辕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孙连仲即席提出:“华北军事力量应该统一指挥,以调傅宜生(傅作义)将军担任‘华北剿匪’总司令为宜”。傅作义当即站起推辞。28日上午9时,蒋介石在怀仁堂召开华北各省市主席、市长以及军师长以上高级将领会议。即席宣布统一“华北剿匪”军事指挥机构,设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调任傅作义为总司令。

1947年12月3日,国民政府令:正式任命傅作义为“华北剿匪”总司令。

按理说,傅作义对出任“华北剿总”并不感兴趣,因为他看到国民党政治腐败,人心涣散,军事无能,经济崩溃,就是美国也挽救不了危局。他只想经营好他的察、绥两省,坐观全国形势的发展。但作为军人,他又不得不接受这一任命。

1947年12月5日,傅作义在张家口宣布就职“华北剿匪”总司令后飞抵北平,7日在北平中山公园中山堂的集会上发表了简短的就职演说。

仔细分析傅作义的思想轨迹,他也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抗战胜利以后,他不愿意打内战,4次向蒋介石提出辞呈,均被蒋复电“慰留”。

1946年10月1日傅作义夺取张家口以后。第二天蒋介石就下令召开伪“国大”会议,计划任命傅作义为察哈尔省主席,傅积极推荐他的心腹爱将董其武接任他的绥远省主席,这样,察、绥两省都成为他的势力范围。15日国民政府正式任命傅作义为察哈尔省主席,董其武为绥远省主席。16日国民政府又任命傅作义为“张垣绥靖公署”主任。

据董其武在回忆傅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当董其武接任绥远省主席,董从绥远去张家口拜谒他的老上司傅作义,在傅的办公室,傅同董谈话时问到:“其武,咱们为谁打仗?”这突如其来的问话,使董一时摸不着头脑,半晌答不上来。傅又催问,“其武,咱们究竞是为谁打仗?”董说:“你说为谁哩?咱们的口号不是替人民服务,为国家负责,要求政治上民主,经济上平等吗?”傅说:“是的,我们的口号是这样的。可是,咱们究竟为哪种人服务哩,为什么样的国家负责呢?政治上是不是民主,经济上是不是平等呢?”停了片刻又问:“我有多少好朋友,有学识、有地位,都向共产党那里跑,这是什么道理呢?”。董说:“人家看见政府党派分歧,腐化无能。”傅又问:“有多少青年学生也向共产党那里跑,这是什么道理?”董其武回答:“青年学生是求进步的!”傅停了片刻,又问:“蒋先生有意让咱们到北平去,你看怎么样呢?。”董说:“干脆不去。”傅问:“为什么哩?”董说:“让咱们到北平去,是想让咱们担当华北的责任。我看,咱们不去给他担当这个责任。”董当时认为,只要他们把察、绥两省搞好,三年就可以看到水落石出。傅同董的那次谈话,说明了他内心产生了矛盾,开始向往人民政权。

在这之前,傅作义将军还经常给董其武说这样的话:“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除此别无他求。自己没有能力使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谁能使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我们就跟着谁干!”有一次,傅将军去看望攻打张家口时俘虏的解放军伤病员。回来的路上,心情非常沉重,自言自语连着说:“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什么?这简直是造孽!”表明他内心对打内战的痛苦。

1948年春天,董其武在北平开完会,去西郊傅将军办公室辞行时,二人谈了很多话,最后傅用试探的口气说:“其武,夸年就是咱们的生死关!”董说,“已经走上这条路了,走到哪算哪吧。”他沉默了一会,兴奋地告诉董,“不要紧,走人民的道路就是生路!”这句话当时董还不太理解,事后他才知道,傅将军说这句话,是在充分分析了国内的政治、军事形势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而得出的结论。

“北平和平”是傅作义将军在十分困难而又复杂的形势下,克服重重阻力,扫除大量障碍,冒着生命危险实现的。

最大的阻力来自蒋介石。早在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刚结束,在南京政府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就用封官许愿的伎俩,拉傅将军南撤。蒋先让他儿子蒋经国到飞机场接傅,住下后何应钦出面做傅的工作,之后蒋又邀傅到他的官邸,举行小型高级秘密会议。会上,蒋一方面大骂陈诚、熊式辉丢掉东北,一方面却对傅将军慰勉有加。当即向傅再次谈了他的安排:调傅任东南军政长官,华北部队完全南撒,此后所有国军部队都归傅指挥,利用长江天险,加强长江防御。对于蒋介石这种安排的含意,傅将军心中是清清楚楚的。但他不能断然拒绝,只能装出满有信心的样子,对蒋说。“我对华北局势还不象别人所说的那么悲观,我自信还有扭转华北危局的办法。南撤方案,非万不得已时不宜实行。因为坚守华北是全局,退守东南是偏安,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蒋介石同意了傅的说法,傅安全返回北平。回平一两天后,傅将军即通过他的女儿傅冬(中共地下党员)转电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请派南汉宸同志来北平商谈和平合作事宜。

12月13日,人民解放军包围北平城。此时,蒋介石还不知道傅将军与共产党暗中有联系。为了保住平津军事实力,蒋先派军令部长徐永昌飞到北平,要求傅将军先把部队分两路撤到塘沽和青岛,待机南撤。傅将军以种种理由,回绝了徐永昌。这时,北平城内的市民、工人、学生要求和平的呼声很高,蒋介石对傅将军的所谓“扭转华北局势的办法’,开始产生怀疑,揣测傅可能与中共和谈。于是,在徐永昌返回南京一、二天后,蒋又派国防部次长郑介民带着蒋介石给师以上军官的信(每人一封)来北平。郑表面上要大家都听从傅作义将军的指挥,暗地里却与蒋系部队师以上军官秘密晤谈。郑介民对傅说:部队南撤以后,我听你的命令和听委员长的命令一样。”对郑介民,傅作义将军仍象对付徐永昌那样,将他打发走了。蒋介石不久又派次子蒋纬国到平,再次劝傅南撤。蒋纬国见傅时,转达蒋介石的亲笔信,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表示对傅信赖、倚重,盼傅率部突围。傅将军婉言拒绝。此时美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对傅也大耍政治手腕,说今后美国要把美援直接支持傅,他的太平洋舰队将全力援助傅。此时傅作义将军同共产党之间的和谈,正多方秘密进行中。对于白吉尔的拉拢和许愿,傅巧妙而坚决地回答说:“我是个地方负责人,此等事应该向我中央政府去说。”还说;“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得了……

平津战役整个军事部署情况是:傅作义的嫡系部队都在平津西线,在北平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的兵力大于傅部十倍,遍布北平城内各要害防地。这是傅作义将军进行“北平和平”的又一重大障碍。北平围城中,原来的布防大体是:天安门以东为蒋介石嫡系石觉的第九兵团;天安门以西为蒋介石嫡系李文的第四兵团。傅将军所属的一个师驻防德胜门、西直门一带,两个师为总预备队。这种态势对傅作义将军走和平的道路极为不利。为防止意外,顺利实现北平和平,他果断地将蒋系部队的建制打乱,使其互相制约。同时,调整要害防地的部署,用自己的部队替换蒋系部队。如北平城内的制高点景山,原由蒋系13军一个师扼守,后来由35军l7师接防。

事实证明,傅将军所采取的这一重要措施,为胜利实现北平和平扫除了障碍。1月21日,傅将军便向他所指挥的师以上高级将领宣布了与共产党达成的协议。北平实现和平时,蒋系部队的将领虽然内心反对,但也无法动作。兵团司令李文、石觉和军长袁朴,只好要求傅放他们回南京。北平城内各部队,得到北平和平的命令后,秩序稳定。在当时那样复杂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好的结局,不仅为各界所称道,而且连傅将军本人也很自慰。

2月21日,董其武到北平见傅作义将军时,傅语重心长地对董说:“北平和平解放我是拼着三个死:一个是和共产党打了几年仗,不了解的人可能要打死我;二是蒋介石的特务和他的嫡系,随时都会杀害我;三是咱们内部不了解情况的人,也可能要打死我。我拼着三个死,决心走人民的道路,现在终于成功了!”这充分显示了傅将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置个人荣辱、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