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六到”

2014-07-26 09:53:3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习近平同志指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笔者认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六到”。“心到”是思想内核、是基础,“眼到”“耳到”“脚到”“嘴到”是具体途径、是关键,“手到”是最终成效、是根本,“六到”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知行合一、缺一不可,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

一、坚持“心到”、忧其民,做到树观点、稳立场、增感情坚持“心到”,就是要入脑入心,始终把群众当作亲人,心系群众安危、关心群众疾苦、常怀忧民之心,始终做到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一是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群众是认识、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要强化公仆意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等观点。

二是站稳群众立场。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能否坚持群众立场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要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三是增进群众感情。

“夜阑卧听风吹雨,疑是民间疾苦声。”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源于政治责任和党性要求,要饱含真情对待群众,对群众困难和疾苦寝食难安,要始终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时刻牢记“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二、坚持“眼到”、察民情,做到明阶层、观诉求、重民生坚持“眼到”,就是要眼中有群众、坚持眼睛向下,做到体察民情、搞准诉求,把更多的目光和焦点聚集到民生疾苦上,始终坚持“群众在哪里,目光就投向哪里;哪里有疾苦,目光就盯着哪里”。一是看到群众阶层复杂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固定格局被打破,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涌现。当前,群众构成日益复杂,阶层细分日益激烈,已经分化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区域。党员干部必须具备“分众化”意识,既要看到传统群体又要看到新兴群体,既要看到底层群众也要看到高端群众,既要看到“大群众”又要看“小群众”,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纳入视距。二是看到群众诉求多样化。党员干部要认识到:即使在群众内部,由于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利益表达方式和利益维护方式,群众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三是看到基层民生重点化。现阶段,继续改善民生仍然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民生保障重点向基层困难群体倾斜,尤其要维护好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城乡贫困群众等困难群体的利益。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三、坚持“耳到”、听民声,做到广纳言、拒奉承、听骂声坚持“耳到”,就是要深入群众听取民心民声,做到开门广纳善言、拒绝阿谀奉承、耐心听取骂声,从而获得群众的认可、接受、支持和拥护。一是坚持开门纳言。通过上门走访、座谈交流、个别谈心、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广泛听取干部职工、基层党员群众代表、“两代表一委员”以及服务对象等多方面意见建议,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听民声、摸实情,聚民智、谋发展。始终坚持敞开大门、依靠群众,确保每项工作、每项活动都邀请群众参与,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评判。二是拒绝阿谀奉承。“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党员干部面对阿谀奉承之言,应当保持足够的警惕,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树立清正之气和敬畏之心,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绝不能陶醉在下级汇报的莺歌燕舞、歌舞升平之中,绝不能满足于光鲜的包装、漂亮的材料。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善于在“成绩一大堆、表扬一大排、好话一大溜”当中保持清醒、发现问题。三是耐心倾听骂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群众的牢骚、怨言和骂声说明我们工作当中还有缺点、错误和不足。作为党员干部,要敢于面对群众的骂声,善于倾听群众的骂声,这既是一种修养和境界的体现,更是一种担当和抱负的体现。要善于从群众的骂声中找到症结、吸取教训、改进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坚持“脚到”、体民苦,做到走基层、跑一线、追问题坚持“脚到”,就是要放下架子,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工作一线去,到问题最多、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亲自去接触群众、亲自去倾听民心、亲自去体验疾苦。一是深入基层群众。党员干部要主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认真改进工作,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二是贴近工作一线。有些领导干部忘记本色,高高在上,不愿贴近工作一线,了解情况听汇报、指挥工作靠电话、开展调研凭想象,在干群之间拉起屏障,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俯下身子、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以身作则,善于在一线了解情况、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最终通过“一线工作法”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主动追寻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一种精神境界、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必须树立问题意识,眼睛要始终盯着问题,心中要始终想着问题,脚步要始终追逐问题。坚持将问题导向贯穿始终,主动聚焦群众反映较强烈的突出问题,以查找问题破题开局,以整改问题顺应民意,以解决问题取信于民。

五、坚持“嘴到”、聚民心,做到讲政策、说俗话、问冷暖坚持“嘴到”,就是要主动开口讲,向群众宣传党的正确主张;要善于讲群众语言,赢得群众的亲近、喜爱、支持和拥护;要主动问询群众安危冷暖,以自身行动凝聚民心。一是宣讲党的政策。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作为党员干部,关键是要运用多种方式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向群众讲解清楚,将党和政府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向群众宣讲到位,努力获得群众的理解、认同,“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善讲群众话语。有些领导干部习惯讲官话、套话、大话、空话,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群众非常反感,干群渐行渐远。相反,党员干部要善于讲实话、短话、新话、管用的话,讲符合民风民俗、生动质朴、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俗话”,善于用群众身边先进典型的“微话语”激发强烈共鸣,善于将党的“大道理”转化为群众易于接受的“小道理”,在讲话中密切感情、凝聚民心。三是真心嘘寒问暖。面对亲人,我们常会嘘寒问暖、千叮万嘱、倾心帮助。党员干部对待群众也应如此,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习近平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贫困地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

六、坚持“手到”,赋民惠,做到提能力、解民难、创一流坚持“手到”,就是要练就服务群众的本领,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要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使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有服务群众的理念,也要有服务群众的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是党员干部的核心竞争力。党员干部要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要求和新特点,着力提高调查研究、自我调试、沟通协调、发动群众、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廉洁自律等十种能力,不断增强服务群众能力,始终保证党的工作坚强有力。二是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群众看重的是实惠,关心的是自己的实际困难得没得到解决。党员干部要想高效地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及时、认真地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帮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同志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三是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要求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亲自动手、群策群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共筑梦想大厦之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者系共青团武汉市武昌区委副书记)——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