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争端日益频繁,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欧、美、日央行进一步释放流动性,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发达国家“日本化征候”日趋明显,与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对比显著改变;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剧和升级,同时也为欧元区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契机;WTO扩员并在服务贸易自由化、政府采购和信息技术协定等具体领域取得进展,金砖国家探讨全球治理的新途径成为亮点。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机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中国创造战略机遇的外部环境。全球增长重心转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力对比发生显著改变,是世界经济环境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第一次占全球GDP权重的一半以上,未来5年整个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还会不断上升,预计对全球GDP增长贡献度在三分之二左右。这导致整个世界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将为增长带来从量变到质变的真实含义。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在国际规则、制度方面的博弈将更加激烈。亚太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持续上升,使得中国在新一轮的再全球化过程中有了参与新的国际规则和秩序制定的新机遇。通过制定水平更高、执行更严的非中性规则,中国可以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一道,谋求互利共赢。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如此之大,速度加快或者减缓,对全球影响很大,已经成为影响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变量。中国有能力促进全球包容性发展,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分享到中国发展的果实,比如向周边及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甚至可考虑实行单方面的零关税政策,为它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是中国创造战略机遇的制度保障。现阶段,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尤为重要,因为好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进步与要素流动密切相关,从而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释放出空间。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趋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人力资源丰富,政策选择自由度较高,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但仍存在加快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迫切任务,存在各种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两个全面”、“两个加快”,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一起规划、把市场化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一同部署,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绘制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得利益。
第三,是中国创造战略机遇的内部动因。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内需,提升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开放服务业,加强财政监管和金融业改革,促进公平、平衡的增长,就能够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从风险中创造机遇。此外,我国正处于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国内还有强大的动力,而真正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从世界各个国家发展经验来看,进入到中等收入时期,也是社会上各种矛盾比较充分展现和暴露的阶段。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但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也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内生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体制机制上深层次的矛盾显现,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弊端。
发达国家经济体仍然面临主权债务困境、财政困境、失业困境和经济低迷困境。
宽松的货币政策,潜在的通货膨胀再度全面扩大,新兴经济体又一次面临被“剪羊毛”的风险,也势必会给我国经济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全球的发达经济体依然还是总体处在低迷之中,发展中经济体外需不足,这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国际市场上的高油价、高粮价趋势对中国的影响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未来的三十年,是走向以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权力公平为准绳的共同富裕的方向。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有着很多方面的重大问题的挑战。
因此,我们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以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作者系古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 李红专)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践行焦裕禄精神全力推进“四个年”活动
下一篇: 珍惜自己那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