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需求是宣传工作的不竭动力

2013-10-12 10:46: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群众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群众满意就是我们的目标”。

近年来,隰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紧抓住群众满意这一根本目标,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增强群众观念,拓宽服务渠道,不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谱写了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篇章。

群众呼声就是我们的第一决策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历史欠账较多,五年前,全县没有一处休闲健身场所,旅游景点唯独小西天,群众文化生活匮乏,县办电视台只有新闻,城里人还能看到中央和省市的部分电视节目,村里人就盼着年年峰会祈雨的几场大戏,文化活动几乎没有,老百姓是出门看山、回家睡觉,生活单调乏味。与之相随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开拓创新意识不强。

2008年,新的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通过深入调研发现,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盼发展、求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十分迫切,于是,县委、县政府视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到“十二五”末和2020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重点以及组织、人才、政策、机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绘就了建设文化隰县的宏伟蓝图。

以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为目标,按照转型跨越、文化先行的思路,隰县把科学的决策转变为实践行动。连续五年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在总投资466亿元、实施的401个重点项目中,文化项目占到了一定比列,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全力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先后建成隰州广场、西街公园、龙凤潭公园、堆金山森林公园、文化广场、幼奥中心等十余处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群众休闲健身场所,龙凤潭公园还被评为“临汾市十佳主题公园”;新建了文化馆、图书馆和广电大楼;全县8个乡镇97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设施的全覆盖;创办《今日隰县》报纸和《隰县宣传》《隰县在线》《隰州风》网站,电视台开办了两套有线电视节目,广播网络信号实现了全覆盖;公开招聘22名宣传文化系统专业和管理人员;新建晋西革命纪念馆、中国梨博园等一批旅游项目,形成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群众需求就是我们的第一目标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我们工作最终目标。按照“月月有活动、节节有演出、处处有亮点”的总体目标,除群众自发性的休闲健身活动外,每年都要组织举办各种健康有益、寓教于乐的大型歌咏、演讲、文艺表演等活动。隰州文化广场建成使用一年来,我们已举办了“喜迎十八大、放歌金秋”、“美丽隰州、欢乐盛夏”、春节社火、“想唱就唱、想跳就跳”等文艺展演活动,县直11个党工委、8个乡镇、4个社会文艺团体自编自演了23场文艺晚会,群众想唱想跳的,报名就可登台表演。此外,我们还在梨博园、堆金山森林公园、龙凤潭公园、梨花节现场等地录制了近十场大型实景山水文艺表演,一场场本土本色的演出,一幕幕隰县发展变化的实景展现,让人们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也成为一张张鲜活的城市宣传名片。

群众文化如烂漫的山花也同时开遍了农村、社区,广大文化工作者主动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社会实践,重心下移,服务下移,连续几年都开展文化、图书、电影“三下乡”和“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每年文艺下乡演出50场次,电影下乡放映千余场次,图书下乡5万册,一声声欢歌笑语就是老百姓发自心底的赞歌。目前,群众自发组建的舞蹈队、秧歌队、韵律操队、响铃高跷队、文艺表演队等民间文艺团队已达30多个,隰县的县城农村、每个角落,到处活跃着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到处洋溢着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激情。

群众困难就是我们的第一行动群众困难无小事,设身处地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

我们连续五年开展“爱心助学”、“关爱英模”、“下乡包联”等活动,筹集资金资助了100多名困难大学生,为包扶村办实事好事40多件,组织网络志愿者开展关爱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走访慰问英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家庭大多家境贫寒、生活困难。关照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样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国道德模范孟佩杰毕业后带母亲回到了家乡隰县,书记、县长亲自去家中看望,发现她家的房子阴暗潮湿,非常简陋,当即安排专人对房子进行了防潮处理,添置了必要的家居用品。

丈夫去世,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送儿子参军的“兵妈妈”张卫花一家因窑洞破旧无处栖身,借住在村里的一间堆满杂物的旧教室里,县领导看到后,组织城建、所在乡、村三家联合给张卫花修起了崭新的三间平房。

优秀共产党员贺西平身患绝症,生活贫困潦倒,但依然坚持搞发明、创作歌曲,了解情况后,县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在全县推广他发明的果树覆膜机,并支持他录制自己创作的歌曲。

用乐观的精神支撑和维系残疾之家的“小孟佩杰”冯莉清事迹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向她家伸出了援助之手。经县文明办和关工委牵线搭桥,现已有两人常年固定资助小莉清,而且小莉清已从农村学校转到县城小学上学。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这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英模更加发光发热,激励着全县人民向他们学习,共建文明和谐家园。

群众满意就是我们的第一动力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五年来,隰县坚持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在全县形成了建设新隰县的强大正能量,促进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英模人物层出不穷。继全国道德模范孟佩杰、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来虎平之后,教育功臣冯廷记、助人为乐老人宿全保荣登中国好人榜,贺西平、郭珍珍、曹翠珍、信海亮、张候生5人荣获临汾市“百佳文明公民”称号,冯莉清成为山西省“美德少年”和“爱心慈善大使”候选人……隰县被誉为“孕育英模的热土”。这些英模践行和引领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隰县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舆论引导强势有力。“一报两台三网”已成为宣传主平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着全县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文艺作品硕果累累。《大晋商》《走过隰州》《隰州咏唱》《隰行漫记》《印象梨博园》等20余部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与省作协联合拍摄的大型抗战电影《血战午城》荣获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喜丰收》《转型跨越新隰州》等文艺作品在省市获奖。这些优秀的作品充分发挥着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

文化产业优势凸显。小西天和梨博园被国家确定为4A景区,小西天、大观楼、七里脚石窟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午城酿酒工艺、响铃高跷、剪纸、转九曲、打鼓书5个项目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山核桃工艺品获得国家、省、市多项奖项,产品福寿瓶被北京博物馆收藏。“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民间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群众满意就是我们的动力,这种动力将化作我们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无限力量,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山川秀美的新隰县做出更大贡献。

任静 (作者系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秦芳媛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