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粗取精古为今用

2014-09-27 08:27: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处理好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传统文化应该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对待传统文化应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错误态度是要坚决反对的。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厚今薄古。认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腐朽没落,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必须全盘否定,彻底解脱传统文化的羁绊。

比如,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激进者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甚至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这就不可取;至于“文革”时期的全民破“四旧”、批林批孔中对孔孟儒学的批判,对传统文化全面予以否定。中国文化传统,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否定了传统文化,造成道德滑坡,社会风气败坏,人们的是非观念、荣辱观念、义利关系等等,不同程度地遭到扭曲。这种否定历史的文化虚无主义是非常有害的。

另一种态度是文化复古主义,厚古薄今。鉴于社会出现某种问题弊端,认为只要复兴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对于传统文化大加肯定和赞扬,当做国粹,敝帚自珍,有人甚至到了嗜痂成癖的病态程度。传统文化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良莠不分统统拿来,是复古倒退。

造成的后果是固步自封,保守成性,阻碍社会进步。近年来国学复兴,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要防止封建没落的东西沉渣泛起,比如,弘扬孝文化是对的,宣传“二十四孝”就不可取,里面“郭巨埋儿”等充斥着迷信色彩、无视法制的内容,是文化糟粕应予剔除;《周易》是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宝贵的,而其中的占卜、算卦是其中应该去除的糟粕,反被一些人打着周易研究、现代预测学的幌子,起名字、测风水、摆摊算命。这些都要警惕和反对。

以上两种态度都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因而是我们所不取的。弘扬传统文化,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要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进行分析,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去其糟粕,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成分;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二、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撑,是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哪些是我们应该汲取的精华,哪些是珍贵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贯穿其中的价值理念,价值观、理想信念、精神追求,一代代传承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比喻以义”,“君子坦荡荡”;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这些思想和理念,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它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里延续,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概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我们都应该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光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这源头活水,用其蕴含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要回到过去,走回头路,而是着眼于新时期新任务新目标,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就要使祖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实现新的升华,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就应该发扬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合”,今天我们提出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把“诚信”、“友善”作为重要内容大力弘扬。

习近平主席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市委讲师团 许新年)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