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法治”赫然在列。法治不仅是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贯穿其中的基石和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是必由之路和重要保证,首先是要深入开展学习教育,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十八大把法治确立为核心价值理念法治确立为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十八大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从“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出发而提出的。我国处于并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基本国情,这个时期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其自主、平等、诚信等属性,必然要求法律发挥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的功能。通过法治实现民主,是真正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有效实现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益的途径。法治是先进文化的制度保障,先进文化为法治提供伦理与精神的基础。法治与先进文化价值同向、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保障,没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作为支撑,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从以上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出发,法治确立为核心价值观是势所当然。
将法治确立为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转型的价值追求,是现代国家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怎样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是党一直在思考和从事的事业。总结60余年来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新形势下,党要率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必须将法治确立为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最基本的标志是,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法律应当具有极大的权威,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普通的切实的遵守。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权力、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应当受到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公民的权利应当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障。历史证明,法治作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也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展的必然,是党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
法治是全部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和灵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无一不与法治息息相关。富强:以市场经济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富强之路,而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民主:民主与法治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难分难舍,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要靠宪法和法律加以确立,民主的自由权利离不开法律的强制保障,法治是民主的基础和保障,法治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文明: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法治的发展,法治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谐:法治通过协商、调解和裁判等多种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自由:法治的目的在于实现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发展,缺乏法治的自由是无限度的自由,社会将陷入“丛林法则”的无序;平等:法治是平等的基石,法治优先保障和促进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让人人享有公平正义的阳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爱国:懂法守法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爱国的基础和底线;敬业:法治为调动和激发社会的敬业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诚信:法治是社会诚信与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突破它的行为就应该受到法律制裁,失信行为实质上是调整社会交往关系法律规则的无效或者未被遵守;友善:法治是友善的守护神,作恶使坏,为非作歹终会被法所治。综上可见,法治是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法治,其他价值观也只能是美丽的空中楼阁,无所依附。
在法治理念之下形成的法律法规,其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和引导作用。法律法规通过作出的相关规定,表明支持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二是评价和判断作用,即衡量某种行为是否合法有效。与政策、道德等规范相比,法律法规作出的评价和判断不但更加明确、具体,也更具权威性。三是促进和保障作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在禁止和反对某些行为的同时,也促进人们的行为方式趋向于社会主流价值要求,可以对核心价值的实现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
积极培育和践行法治价值观既然法治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和灵魂,其重要性不可替代,就要用法治的力量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首先要积极培育和践行法治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法治价值观,必须加快法治国家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对宪法法律负责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具有一致性。必须坚持依法执政,新形势下,就是要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通盘考虑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积极培育和践行法治价值观,必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近现代法治发源于西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发展到现在已经历数百年历史,其法治文明有益因素应当为我们借鉴学习;中华古代法制文明中存在诸多有益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因素,均值得我们今天细加分析借鉴。要去粗取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拿来主义,善于借鉴西方法治文明,努力传承中华古代法制文明,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的法治建设经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法治文化的自强。
积极培育和践行法治价值观,必须让法治软实力发挥力量。法治是一种软实力,力量的发生在于法律得到普遍的信仰和遵守。法治力量不仅仅在于惩治、规范,更在于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公民的内心信仰和行为准则。任何人都应当遵守法律,违反法律应当平等地接受法律制裁。法治因实施而生公信力,因公信力而产生强大的力量。让人们坚信法治、坚持依法办事,不再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法治软实力的产生还要求激发公民守法意识。必须继续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素质,推动全民守法意识的确立。
积极培育和践行法治价值观,需要将法治融入核心价值体系协同推进,传递释放正能量。唯有坚定法治道路,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才能真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市委讲师团 许新年)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党的根本宗旨一刻也不能忘
下一篇: 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不一定到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