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常杰:在乡村振兴中展现“第一书记”新作为

2021-01-23 09:23: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的排头兵、乡村振兴的带头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第一书记”主体责任的发挥,不仅关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成效,更关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现阶段“第一书记”工作成效来看,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导性更强、政策传导性更快、资源利用率更高、发挥作用更为显著。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第一书记”应具备哪些素养,应提升哪些能力,才能作出新成绩?笔者通过在基层任“第一书记”的工作实践,切实认识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有良好的党性修养。政治素养坚定、工作作风扎实是各级组织部门选派“第一书记”的首要考虑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投身乡村事业的意愿,本人工作经历、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等考虑因素。这就要求“第一书记”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心向党,一心为民,做好基层的联络员、战斗员和指挥员。

  二是要有深厚的百姓情怀。有没有百姓情怀,是衡量一名“第一书记”政治上坚定不坚定、有没有理想信念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家事,多办实事好事,及时了解群众情绪和诉求,善于从社情民意中敏锐地发现矛盾和问题,善于用群众的办法解决群众问题。

  三是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农村和群众的工作来不得虚的,容不得搞花架子,特别是当下,群众对搞形式主义最反感。“第一书记”只有立足帮扶村实际,围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村风村貌改善等制订切合实际的帮扶计划,倾注全力,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一抓到底,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乡村振兴赋予我们新使命新任务。“第一书记”应提升哪些能力?一是提升岗位适应能力。“第一书记”大多来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由于农村工作头绪多、难度大,个别“第一书记”容易陷入各类琐碎事务当中,找不到工作的着力点。因此,作为“第一书记”,首先要深入到村户、田间地头,了解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好群众知心人;要把到农村基层工作当做锻炼自身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争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二是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农村工作不同于机关工作,难点更多、情况更为复杂,抓好农村基层工作,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面对乡村振兴的重任,“第一书记”要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注重发挥集体智慧,注重虚心向基层一线、向行家里手讨教;要保持与村“两委”干部的同向互补,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善于整合资源,增加干部群众的认同感,办一些老百姓急需、急盼的事,让群众看到希望、得到实惠。三是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作为“第一书记”,要把推动乡村振兴作为第一要务,结合任职村的村情,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找到一条因村制宜的长期脱贫致富的路子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积极开拓一条富民强村之路。

  (作者系翼城县翟庄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