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基层治理。近年来,在二者的合力推动下,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社会治理的重心不断下移到基层,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农村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在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过程中,要以乡风文明为重要抓手,以乡风文明助推农村基层治理。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概念和作用
乡风,通俗来讲就是乡村的风俗风尚,就是民风民俗,就是老百姓的精神风貌怎么样。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乡风文明,指的是乡域内一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社会状态。它是由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形成的,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所接受、模仿、传播和流行的。
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和农村基层治理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个人层面,乡风文明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是一种心灵的归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很多农民进城了,而在城市中却有各种各样的不被接纳,找不到归属的失落感。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农民的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如何建设让人揪心。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无论离开农村多久,距离有多远,悠闲自在的田园风光,亲如故人的乡土情结,依然是许多人的向往和归属。
在社会层面,乡风文明是社会稳定安全的源泉。当前,农村社会治安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宗族、家族、派性思想严重,封建迷信活动不同程度存在等,为此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向善向好发展。好的乡风能培育和熏陶出优质的农民个体,进而形成优质家庭、优质村组、优质村落、优质乡镇,从而营造良好的乡村振兴环境。
在国家层面,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中,乡风文明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础的力量,也是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
二、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重视物质文明而轻视精神文明,乡村建设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结合有关调研情况,当前,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逐渐失色的优良“家风”。表现为孝心淡漠。不赡养、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啃老现象严重,两代同堂的情况下,家庭的基本开支都由老人来支付,有的子女把老人的积蓄全部拿走,甚至粮食直补、低保补助等仅有的一点收入也被拿走;丧失婚姻道德,农村出现了一些不遵守婚姻道德的现象,如发生婚外情、外出务工人员组成“临时夫妻”、家庭暴力等现象;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有所增加。
被遮蔽的淳朴“民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变得集体观念淡漠、个人利益至上、等靠要思想严重,为了追逐一己之私,蒙蔽了原有的良知,为谋求自身利益追逐经济效益,一些村庄成了制假贩假、藏污纳垢的窝点,不仅违法侵权、罔顾诚信,而且对周边农民的思想观念、社会公德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性影响。
日益盛行的攀比之风。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在日渐富起来的农民身上,出现了讲究排场、盲目攀比的现象,在红白喜事上大操大办;在生活起居方面大手大脚;在消费观念上,月光消费、超前消费、透支消费比比皆是。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面子、身份和热闹,不惜一掷千金、盲目消费,把农村的社会风气带坏了。
文明素质问题。村民的法律意识、交通意识、卫生意识、理财意识、科学意识还比较淡薄。有的农民不懂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些农民不敢进城,在城里不会看红绿灯,不遵守乘车规则,影响了城区交通;部分农民卫生意识差,嚼食喂食小孩,上厕所不关门,垃圾乱倒、杂物乱放、污水乱泼;一些农民理财意识不强,大手大脚,入不敷出;有的农民科学意识不强,在农村搞各种迷信活动等等。
相对单调的文化生活。近年来,农村虽然建设了大量的乡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但调查结果显示,一些村庄基础设施建好后利用率并不高,出现了关门、闲置等现象,打麻将、斗地主、看电视、玩手机、串门聊天等现象在农闲时时有发生。
三、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当前农村治理、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提出以下改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应对策措施。
重视基层党建,为乡风文明建设打牢组织基础。乡风文明建设,关键在党的领导,所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又要发挥党员的带头引领作用。党员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参与环境整治,带头移风易俗,带头参与志愿服务。同时,还要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在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引导工作的同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健全惩治机制,决不姑息违法违纪行为,以清廉之风引领乡风文明。
发展农村经济,为乡风文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为乡风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农村经济发展起来,才有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只有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才能为美丽乡村的乡风文明打下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挖掘管理人才,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人才储备。挖掘农村当地管理人才,人才的选拔上向年轻农民、高学历农民和城市返乡农民倾斜;吸引外来人才,引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人才;重视“乡贤”群体,培育创业富民、反哺桑梓的创业乡贤,崇文兴学、守望乡情的文化乡贤,人格公道、推进农村治理的管理乡贤。
丰富文化生活,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平台。要精心组织活动,宣传引导,盘活硬件,利用硬件,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精神文化活动。一方面与上级政策相衔接,把国家送戏、送书、送电影等活动落到实处,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传播;另一方面,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举办弘扬社会正气、传递正能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构建管理机制,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优化乡村治理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组织宣传。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价值取向理性化,基层政府要从农民关注的话题入手,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对乡风文明建设中一些正向的例子加以宣传,正确引导农民参与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乡村级干部要走出一味追求地方经济发展的误区,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转变管理思维观念,尊重培育农民的公共意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虽然在推进过程中也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只要大家一起团结奋斗,共克时艰,一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临汾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