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 王俊芳:以“双城”建设为牵引 蹚出一条沿黄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临汾路径”

2023-03-03 09:03: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1年中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出台,为新时代沿黄流域省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根本遵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鲜明地将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作为我省今后发展的目标要求,并赋予了临汾“双城”建设的重大使命和任务。作为沿黄流域和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城市,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以“双城”建设为牵引,大力实施“1355”战略,始终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符合自身实际、彰显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蹚出一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立足实际,科学把握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

  临汾地处黄河中游,山西南部,资源富集、交通便利、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素有“煤铁之乡”、“粮棉之乡”和“华夏根祖”的美誉,在山西的发展格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发展方式粗放等原因,形成了资源型经济“一煤独大”的结构性矛盾,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欠账多、新旧动能转换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使得临汾要实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赶考”和“补考”的双重任务。因此,如何立足自身实际,蹚出一条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是临汾亟待破解的时代之问。

  宏观战略层面。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准确把握中央和我省的发展要求。从国家整体战略上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从区域发展战略上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全省的发展战略上看,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两大使命,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蹚出“山西路径”。

  微观市情层面。从资源禀赋上看,临汾作为晋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底蕴深厚。从发展势头上看,历经多年的努力,环保倒逼转型的效果不断显现,“三大板块”的协同发展格局雏形已现,生态环境稳步改善,尤其是2022年,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退出了倒十,取了历史性的好成绩。生态环境多年来卡脖子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极大地扭转。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不断惠及民众。从产业转型上看,传统产业、文旅融合、装备制造、能源工业、特色农业和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优势更加明显。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27.9亿元,再次跃上新的台阶。

  因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根本道路,因地制宜地围绕传统优势未来化和特色优势未来化的发展方向,不断以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为锻造自身的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和特色优势赋能升级,使我市在双循环的大格局中和全国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锻造优势,坚持以彰显特色融入新发展格局

  黄河的自然地理风貌和历史人文遗存赋予了临汾诸多优势,而能源、文旅和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是我市相较于其他省市难以模仿替代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领先优势。临汾是全国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势明显。特色农业立地条件优越,为发展梨果、连翘等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环境。以壶口瀑布和云丘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以陶寺遗址、丁村民居和晋国车马坑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太岳抗日和红军东征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构成了临汾发展文旅产业的永续资源。

  科学布局,是发挥特色优势的前提和基础。在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临汾立足生态容量、人口承载、资源禀赋和区位交通等要素,严格国土空间功能的利用开发,不搞过去一哄而上、重复无序的发展格局,形成了沿黄、沿汾和沿太岳三大板块17个县(市、区)因地制宜、错位补位的协同格局。沿汾板块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创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沿黄板块重点做好文旅产业、特色农业和生态保护的文章,发展壶口瀑布、大河论坛为代表的黄河文旅产业、梨果特色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沿太岳板块重点布局先进焦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效益集成。尤其是产业领域和社会民生领域,诸如陶寺遗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和“临汾优选”等一批重大外溢性项目的实施,为“三大板块”的发展提供了立根本、打基础和管长远的转型动力。

  通过“三大板块”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多元联动、互促共融,构建起了全市域范围内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新发展格局。

  培育动能,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未来化和优势产业未来化,关键在于坚持以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为驱动,培育新动能,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领先优势,不断打造临汾在能源、特色农业和文旅等产业方面的源头优势和链主地位,做好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服务业提质增效、现代农业特色优选、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五篇文章”,为构建具有临汾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赋能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市校合作“双千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高中、中等专科及以上学校,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等领域,引进1000名以上紧缺急需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共建“12大基地”,打造精品示范合作基地,推动1000个以上市校合作项目落地见效,这为临汾转型发展构建了强有力的创新驱动。2022年,建成2家省级、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所高校建立44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全市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根本发展方式,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式。对待资源型传统产业,坚持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双赢的必由之路。煤炭行业大力推进“智能+”技术改造,发展安全高效绿色矿井,建成1座智能化煤矿、5个煤矿绿色开采试点、70个煤矿智能化工作面。2022年,14座煤矿产能核增、10个煤炭资源接续配置项目获批,在全省数量最多;全年规上原煤产量达到8800万吨,超额完成增产保供任务。焦化行业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绿色焦化产业基地”目标,统筹布局、上大关小、推进焦化全产业链升级改造,先进产能达到90%以上。钢铁行业提升装备水平,大力发展优特钢等新产品,推动形成千亿级现代绿色钢铁产业集群。2022年,94个工业转型项目如期投产,产业投资、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5.3%、26.7%、14.3%,均排全省前3;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3%、22.2%,远超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赋能升级,使得临汾构建彰显自身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动能更加强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作者均系中共临汾市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