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教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我市“体教融合”的实践与启示
中共临汾市委政策研究室
2022年10月21日,在埃及开罗射击世锦赛的赛场上,随着一声枪响,临汾姑娘苗婉茹一举夺得女子50米步枪三姿项目的冠军。这是继赵若竹后我市选手在射击项目上的再次加冕,更是我市深耕体教融合结出的又一硕果。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体教融合工作部署,统筹谋划,创新思路,重点突破,大胆探索,坚持“一体化蓝图设计、多元化体育课程、多样化特色学校、层级化体育赛事、基地化培养机制”,走出了“五化并举”的临汾体教融合新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绩。近期,市委政研室选取了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的部分学校进行了调研,以期从不同层面反映我市体教融合取得的成效和可供借鉴的启示与经验。
以一体化蓝图设计“谋篇布局”,实现协同作战
新时代的体教融合注重青少年健康发展,强调多部门、多领域、多层级共建共治,迫切需要打破体育和教育部门之间的壁垒,彻底改变“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树立一体化的体教融合发展思想,实现“1+1>2”的效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持续深化体教融合,让青少年和体育全程相伴。市体育局作为牵头部门,与教育部门主动对接,一体推进,联合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临汾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突出了理念、目标、机制 “三个融合”,从顶层设计层面为顺利推进体教融合创造了条件。
以理念“融”出共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体化推进体教融合首先需要体育和教育部门在思想观念上高度统一,确立学校体育的核心地位,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贯穿育人过程,实现体教协同育人。正如姚明所言“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道出了体育与教育的本质关系和体教融合的基本理念。市体育局牢牢把握思想认识这个“总开关”,先从理念融合入手,形成了体教融合的基本共识。一是主动邀请省有关专家,围绕国家、省体教融合有关意见,在我市体育和教育部门中开展专题讲座,使大家对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有了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扫除了思想的盲点;二是主动与市教育局就蓝图设计进行了多次研讨,打通双方思想的堵点,形成了一致的体教融合发展思路;三是主动联合市教育局多次组织各县(市、区)体育和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学校校长、体育教师代表召开座谈会,面对面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广泛倾听基层一线的意见,打消基层的思想顾虑,凝聚起全市体教战线的最大共识,使我市体教融合之路走得“底气十足”。
以目标“融”出合力。目标是行动的方向。长期以来,针对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育部门侧重点不同,体育部门主要围绕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和退役运动员就业等方面开展工作,而教育部门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上。由于目标任务不同,导致两者在推进体教融合工作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异,难以形成合力。要实现体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瞄靶定向,促进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充分融合,打造新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我市坚持以目标融合为导向,把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作为体教融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确定了2025年和2035年体教融合的阶段性任务,并从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赛事等7个方面确立了30项具体要求,对全市体教融合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体教融合“抓什么”“怎么抓”,真正使体教融合有了共同的“靶心”,形成了体育、教育部门同向推进的合力。
以机制“融”出保障。机制是落实的关键。要把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图景,就必须紧紧抓住机制融合这一关键,改变体育和教育部门各自为营的工作逻辑,形成多部门联结、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发力的新格局,为体教融合构筑强有力的保障。我市在完善工作机制,理顺工作职能上下足功夫,实现纵向横向的全面融合。一是着力构建了部门协同机制,建立由市政府办公室、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牵头,各部门联合协同的市级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制度化和长效化的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合推进机制。二是着力建立了资金保障机制,将体教融合发展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统筹安排,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多渠道增加青少年体育经费投入,构建青少年体育利益共同体,不断增强体教融合发展活力。三是着力强化了责任落实机制,把体教融合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政府牵总抓、部门具体抓、学校集中抓,把促进体教融合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向体育要成果、向教育要质量,将学校体育、人才培养输送等作为重要指标对体育、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考核,有效激发了体教融合的内生动力。
思考和启示:体教融合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共同谋划和协同作战。只有一体化的蓝图设计才能为深化体教融合画好路线图、绘好施工图、定好时间表,使体教融合的方向、任务和实现路径更加明确、体育和教育部门的“最大公约数”更加精准、体教协同作战的力量更加强大。正是基于此,才使得我市的体教融合美景如画、硕果累累。
以多元化体育课程“夯基垒石”,实现综合育人
体育课程教学是体教融合的第一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理念,构建起以学校特色课程为基础、以学校课外活动为补充、以学校体育赛事为促动的多元体育课程体系,将“学、练、赛”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多元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至2项热爱的体育运动,让“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成为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双螺旋”。
让课堂“活”起来。“孩子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存在多年,症结就在于体育课没有趣味,激发不出孩子们的活力。其实,上好体育课,既要保证“量”,更要提升“质”。我市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课程要求,通过“必修课”使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基本体育素养。在此基础上,市体育局联合市教育局大力开发特色课程,用心建设“特色体育课程超市”,并在校园中大力推广,引导各个学校依托各自的体育基础,开好球类、田径、射击、武术等特色课程,采用“走班选课+班级授课”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学生既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实行“走班化”学习,也可以将特色课程列入“体育课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满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多元需求,拓展学生的体育技能。临汾市五一路学校优化课程设置,开设了覆盖一至六年级的足球、篮球基础课,每周一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班级组织学生学习运球、传球、颠球、带球、射门等基本的足球技能和运球、传球、投篮等基本的篮球技能。学校还在小学体育课中开设了速度绳梯、短跨接力等10余个趣味田径项目,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运动。通过开好丰富的特色体育课程,学生由之前的被动灌输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听课和参与欲望,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打下了坚实基础。
让训练“嗨”起来。一招一式时而整齐划一、时而错落有致,随着音乐的节拍不停地变换,整个校园内不时传出嘹亮的呐喊声……这是临汾市第九中学校“阳光大课间”的真实场景。临汾市第九中学校把空手道作为体教融合的切入点进行实施,在市体育局专业教练员的指导和参与下,创编了独具特色的空手道操,充分利用“阳光大课间”推广空手道,全校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运动兴趣。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能够进一步巩固提升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运动技能。我市组织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体育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以广播操、特色操等为基础拓展活动形式,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呈现出活力满满、“花样”百出的生动局面。
与此同时,我市把体育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各中小学校成立体育社团、组建校运动队开展专业训练。市体育局根据学校需求,选派教练员进入校园对社团活动进行专业指导,填补学校师资缺口,丰富课外活动内容,提高竞技训练水平,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使一批优秀体育特长学生脱颖而出。在市体育局的协调支持下,临汾市第九中学校组建了校运动队,邀请全运会空手道比赛亚军陈晓东等高水平教练员入校进行培训,通过长时间的磨砺和打拼,多名学生在山西省空手道锦标赛中进入不同级别前5名,卫国翠、黄一剑等同学通过选拔进入了省体校,成为优秀的专业运动员。
让比赛“热”起来。竞争是人的本能,是孩子的天性。竞赛的意义不仅是拿冠军,而是让更多孩子参与其中,体验和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在竞赛过程中挖掘自己身心潜力和技能潜力。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增强体教融合的内生力,市体育局将比赛引入体育教学,积极引导各中小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将比赛贯穿于课内外,通过专业教练员指导学校优化校园比赛活动设计,力求专业性和趣味性并重,既能提升学生竞技水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在参与竞赛中得到价值感、获得感,从而改变“运动竞赛是少数学生的事”的现状,逐步形成“校校有特点、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校级体育赛事新格局。临汾市第二小学是山西省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被授予“全国重点乒乓球小学”。自1971年建立校队以来,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乒乓球教育经验,形成了厚重的乒乓底蕴。学校把搭建赛事作为推动校园乒乓球运动的重要一环,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全校性的乒乓球班级联赛,自举办以来从未间断。在市体育局的指导下,该校创新赛事举办内容和赛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乒乓球技能,要求一、二年级各班选拔10名男学生和10名女学生进行颠球和碰墙比赛,其余年级各班选拔10名男学生和10名女学生进行单打比赛,再以单打名次的积分总和作为该队的团体总分,进行排队,激励孩子们比学赶超。目前,参赛队员达到了全校总人数的40%,构建了“班班有队伍、年年有联赛、人人都参与”的生动局面。在赛事基础上,该校各班都建立了乒乓球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社团活动时间进行训练和比赛,67%以上的学生人手一球拍,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达到了98%。
思考和启示:高效、科学、系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石。我市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引导各学校依托各自的体育基础,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把课堂教学、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结合起来,营造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使体魄强健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标配,让健康活力成为最美的校园新风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体育的“育体、育智、育心”综合育人价值。
以多样化特色学校“架梁立柱”,实现全面开花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是促进学生学习锻炼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体教融合的重要支撑,可以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在调研所及的学校里,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在足球场上来回穿梭、在篮球比赛场上挥汗如雨、在课间操场上龙腾虎跃、在围棋教室里全神贯注……近年来,我市坚持整体统筹、因地制宜,着力念好“优、特、新”“三字诀”,构建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骨架的“四梁八柱”,推动体教融合工作行稳致远。
在“优”字上下功夫。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整科学系统的训练必不可少,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如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但是在现实中,众多体育特长生升学断档、训练中断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好的体育苗子没有被充分挖掘培养,造成体育竞技人才的流失。基于此,我市创造性地实施了具有临汾特色的“3621”工程,即每个县(市、区)至少推动3个运动项目(田径项目为必选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实现了“一举三得”:一是优化了县级青少年体育训练布局,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训练衔接体系;二是优化了青少年运动训练模式,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设计项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一体化推进实施和系统培养,促进各学段梯次推进,形成了“纵向不脱节、一档一提升”的新格局;三是优化了升学通道,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实现了贯通升学不断档,扩大了体育后备人才基数,使一批批优秀青少年迈上了更高的体育舞台。
在“特”字上作文章。如何高质量培育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特”字招牌?市体育局按照“一校一策”原则,指导各个学校制定校园特色体育实施方案,要求各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园体育建设活动,特别是安排部署项目专业教练员与体育特色学校对接,定期指导训练和竞赛,帮助学校组建体育运动队,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特色品牌。曲沃县乐昌中学开展围棋特色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写照。
围棋教师王德明从1985年大学毕业后,用当时每月仅有的47元工资购置了4副围棋,免费招收了20名准备上初中的小学生,搞起了围棋培训,播下了围棋在乐昌中学的“一粒种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过长达1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于2000年在初一、初二年级的8个班中正式开设了围棋课程。同年度,曲沃县被确定为全国38个课程改革试验区之一,借着这股东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在全校初一、初二年级20个班1200余名学生中,以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全部开设了围棋课。随着围棋在校园的不断普及,学生们对围棋的兴趣日益增长,对围棋活动和比赛有了更高的需求。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围棋社团,对好苗子进行围棋技能训练,市体育局选派市围棋协会专业教练定期深入学校进行师资培训和围棋技战术训练,推动学校围棋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校还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围棋比赛,连续承办了市围棋协会主办的围棋定级定段赛,以赛促练、以赛促教,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围棋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围棋特色体育活动,让每届近700名(2022年秋季有1142名)学生进行围棋入门学习、全校近100名学生参加2至3年的围棋系统培训,这一举措全省独有,受到了中国棋院和山西省棋牌管理中心的充分肯定。学校于2021年11月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全国围棋特色学校”荣誉称号。开展围棋特色活动至今,学校共有万余名学生达到围棋入门,更培养了不少“弈林”能手。截至目前,累计培养出五段棋手6人、四段棋手50余人、三段棋手130余人、二段棋手500余人、一段棋手1200余人。围棋已经成为乐昌学校最响亮的特色校园名片。
在“新”字上求突破。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运动在我市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苗婉茹一声枪响击中世人瞩目的金牌后,更是带动射击运动进入越来越多的校园。市体育局顺势而为,大力开展“轮滑、射击项目进校园”活动:
比如轮滑项目——临汾冰世界乐园作为“二青会”花样滑冰项目比赛场地亮相后,填补了我市冰上体育文化项目设施的空白。“二青会”花样滑冰比赛后,场馆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完善了配套设施和功能,成为可承接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冰壶四项赛事的专业场馆。市政府加大了优质体育场馆资源的有效供给,提出首先要满足青少年体育训练和比赛的要求。市体育局抓住时机,积极谋划,与场馆运营主体开展了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场馆先进设施和条件,整合市体校、尧都区9所学校的专业教练资源和轮滑队资源成立了临汾市滑冰队,全力打造青少年冰雪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平台,为校园冰雪运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比如射击项目——近年来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发挥“赵若竹效应”,优先发展射击等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但是,射击是很“贵”的运动项目,一个电子靶就造价高昂,让普通学校望而却步。临汾市五一路学校和临汾市第一中心学校都是“射击项目进校园”的重点学校,市体育局为学校配发了12支激光枪及配套电子靶,确保射击训练科学高效系统安全,为学校解决了燃眉之急。市体育局还专门调拨专业教练员入校指导,大大提高了训练水平。通过运动员的勤学苦练,成绩斐然——在山西省学生射击锦标赛中,临汾市五一路学校射击社团代表队斩获“小学组激光枪10米手枪20发团体第一名”“小学组激光枪10米步枪20发团体第二名”,并向山西省射击射箭运动中心输送了蒲昱宇等多名优秀队员,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思考和启示:通过在校园里广泛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可以最大化利用体育和教育资源,高质量实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的目标。我市以新型传统特色学校建设为切入点,在布局、师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多向发力,使特色体育遍地开花,绽放出靓丽多彩的耀眼光芒。
以层级化体育赛事“搭台争擂”,实现培优提质
文艺靠演出,体育靠赛事。赛事是体育的灵魂,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训练的重要杠杆。体育竞技场已经成为青少年绽放青春光彩的最“炫”舞台,更成为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苗子的优质平台。我市坚持“以赛搭平台、以赛促提升、以赛展形象”,将学校赛事活动与青少年赛事活动融合推动,逐步构建起市、县、校三级“三赛一会”(“足篮排”三大球联赛和田径运动会)体育竞赛体系,形成了“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全市联动”的竞赛格局,特别是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使体教融合走得更深更实。
田径赛事“全覆盖”。在全市广大中小学校,田径可以说是各项运动中“资历最老”的项目,校级田径运动会已经覆盖了全市所有学校,成为覆盖面最广、开设最齐、开展较好的运动。在体教融合的新形势下,市体育局联合市教育局创新办赛思路,共同组织开展青少年田径赛事,按照“全覆盖、优培养”的原则,把原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调整为每年举办一次,并增加小学组,更名为“临汾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做到田径运动“从娃娃抓起”,实现了各年龄段参赛“全覆盖”。同时,由县(市、区)政府轮流主办,实现了各县(市、区)举办田径赛事“全覆盖”,为全市广大青少年搭建起一个更有广泛性、更加专业化的竞技大舞台。
联赛活动“全覆盖”。“赛事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是比赛现场所有人员共同的强烈感受——2022年7月22日,全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在安泽县激情开赛。一周的时间里,全市各个学校的1000多名足球精英在绿茵场上展开了激烈角逐,参赛人数创下新高,观赛人数更是场场爆满,一时间,足球成为安泽县最热的话题。这是市体育局举办“三大球”联赛的一个生动缩影。在2022年市级青少年“三大球”联赛中,共吸引了61支篮球队、52支足球队、11支排球队近2000名青少年参赛,赛事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三大球”集趣味性、竞争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是校园体育开展最普及和最受欢迎的项目。市体育局把“三大球”作为体教融合的一个重要发力点,以“推动普及、促进提高、选拔精英”为导向,搭建了市、县、校三级联动的“三大球”联赛平台,将“三大球”联赛列为每年必办赛事。校园联赛重在普及,县级联赛重在引领,市级联赛重在提高,实现了各个层级的“全覆盖”,做到了“校校有队伍、周周有比赛”,训在平常、练在日常、赛在经常,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少年精英型体育后备人才,有效发挥了联赛的引领带动作用。
赛事安全“全覆盖”。安全大于一切,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需要扎紧“安全篱笆”。市体育局将安全工作覆盖到体育赛事的全流程和全体人员,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体育赛事进行安保、应急方案设计,结合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实际和项目特点,围绕天气、交通、医疗保障、应急救援等事项强化安全管理,对措施的安全性、可行性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建立了青少年赛事活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预防”,全面堵塞了安全风险漏洞,确保了赛事安全,打消了家长顾虑,构建起了满满的赛场“安全感”。
思考和启示:赛事是检验体教融合成果、激发体育锻炼内生动力的重要舞台。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后备人才才能竞相涌现。我市体育、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推动赛事融合,比赛项次逐年递增,赛事类别逐年扩大,建立起了属于孩子们的体育竞赛体系,有力促进了各类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推广,一批“未来之星”大放光彩,竞技场上的青春风暴正席卷全市各个中小学校园。
以基地化培养机制“选苗育株”,实现茁壮成长
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是体教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根据地。推进体育后备人才成长,犹如林农选苗,只有苗好株壮,精心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正是最好的“孵化园”。我市以打造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重心,在体育政策的制定上、在“体育+科技”的嫁接上、在体育教练能力提升上聚焦用力,积极构建科学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为体育好苗子的成长开垦了一片沃土。
让政策“接地气”。良好的政策是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规范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使体育后备人才在充足的阳光、空气、水分、养料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市从实际出发,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形成了“接地气”的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基地评价、基地资金扶持和运动员奖励“全链条”政策,助力一批批体育“好苗子”崭露头角。特别是采取“择优入选、定期考评、动态调整、末位淘汰”的管理机制,择优认定了30所学校为“临汾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涉及射击、柔道、滑冰、举重、游泳、田径、网球、篮球、足球等20个运动项目,同时确定了14所学校为“临汾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候补基地”,每年通过各县(市、区)体育、教育部门联合考评,并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指标评价,对考核中居小学排名最后两位、居初中、高中、少体校排名最后一位者取消基地资格,空缺名额从上年度候补基地中择优补充,推动后备人才基地规范高效运行。特别是市政府还出台了诚意十足的《临汾市运动员奖励办法》,破除之前仅市体校学生参加比赛取得成绩可获得奖励的规定,将代表我市参加省运会及以上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体校运动员、普通中学生、教练员、有关保障人员均纳入了奖励范围,凝聚起共培共育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合力。我市一批优秀运动员获得重奖,世界冠军苗婉茹获奖金55万元、全运会空手道比赛亚军陈晓东获奖金10万元等,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让体育“有智慧”。现代科技是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备战的好帮手,也是更好发挥基地作用的有效手段。市体育局紧紧抓住“市校合作”的有利时机,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实施战略合作,联手成立了科学训练与运动恢复联合实验室,为体育插上“智慧”的翅膀,把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应用到训练场上,将智能健身器材、智能配套设备、智能软件系统互联,实时追踪运动员身体素质及训练效果,根据后台生成的数据,及时调整训练强度,为运动员“量身打造”更加科学精准的训练方案,使运动员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使运动员成长的步伐更加矫健。
让教练“过得硬”。好苗子需要好教练的悉心栽培。市体育局十分重视体育师资专业建设和培训工作,利用“市校合作”平台,建立常态化市级教练员巡回辅导机制,定期组织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市体校的教授、教练员深入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精准布点、精准选才、精准落地”,对基地学校进行帮训和选材,使学子的运动素养和竞技能力与日俱增。市体育局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师资培训,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开展业余教练员集中培训,组织优秀业余教练员赴外地学习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和有效管理经验,使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更加过硬。
同时,市体育局紧密围绕“重点项目要出彩、发展项目有突破”的工作思路,精准对接基地学校需求,选派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等专业人才进入校园指导训练,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目前,市体育局采取“市队校办”的形式在曲沃中学开展手球运动,协调省队退役球员马文到校指导训练,在学校开展手球校本特色课程,使训练水平突飞猛进。2021年12月,曲沃中学代表我市参加省运会手球比赛并获得季军,1人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12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2022年,该校一名学生还参加了全国第四届青少年锦标赛,获得第四名,进入省队。曲沃中学已被评为山西省手球后备人才基地,成为我市校园体育的又一抹亮色。
思考和启示:我市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以来,一批体育后备人才在各级各类赛事中崭露锋芒,展现出勃勃生机。我市经过不断探索,已经逐步形成了从学校到专业队、从业余到职业的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机制,脚踏实地走出一条体育竞技人才培养之路,为体教融合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五化并举”为我市广大青少年打造了宽广的体育舞台,翻开了临汾体教融合工作的蓬勃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深化体教融合”“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出征的战鼓越擂越响,我市在体教融合的道路上正阔步前行,定会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