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优先 五个创新 两个聚焦
以“552”工作法破解农业生产托管发展难题
崔为宁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具体路径。
近年来,我市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捋思路、寻对策、想办法,创新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在市县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洪洞模式”“翼城模式”“吉县模式”“永和模式”相继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巩固成绩,2024年市农业农村部门确定以“552”工作法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扩面提质增效,取得明显成绩。
五个优先。首先是优先支持解决整体搬迁村农民“种地难”问题。脱贫县部分村庄整体搬迁后,原有宅基地复垦,农具无处存放,农民生活生产两头跑,种地不便,托管资金优先解决搬迁村民“种地难”的问题。目前,永和、大宁、安泽等3个县11个整体搬迁村耕地已经全部托管,托管面积4769亩,直接受益316户。二是优先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比如,翼城县坚持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居间服务托管土地7.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5%,其中农民常年外出种不了的地5.2万亩,农户不想种的地(偏远地块、零碎地块、地力等级低)2.2万亩,集体机动地0.39万亩;村集体还购买农机装备,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受益农户近2万户。三是优先支持高质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据统计,全市有4598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小农户开展菜单式托管、保姆式服务。经县托管联席会公开遴选的287个优质社会化服务主体,承担了全市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四是优先支持整村连片、促进服务规模经营。2024年4月,市委农办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指导意见》。307个村集体实现整村托管(服务农户数和服务面积均占比80%以上)辐射带动500亩以上连片服务面积74.7万亩,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五是优先支持产粮大县农民托管增收。连续2年,托管资金试点项目优先支持尧都、洪洞、襄汾等3个国家级及翼城、曲沃2个省级产粮大县的资金达5487万元,占全市总资金的47%。
五个创新。创新金融产品支持。2024年以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分别推出面向规模种植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产品。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临汾分行充分利用“种植e贷”“托管贷”等产品加大投放力度,截至2024年底共发放贷款37996万元,解决了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创新保险兜底保障。2024年,中国人保、中国太保等公司在3个国家级产粮大县率先实现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其中小麦完全成本保险每亩800元,覆盖176564户,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每亩900元,覆盖272067户。创新服务补贴方式。根据政策要求,既要解决小农户的服务问题,又要培育壮大农业托管经营主体。襄汾县、翼城县直接将托管补助资金打到农户的“一卡通”;洪洞县、永和县根据服务面积对托管主体进行补助;浮山县全面开展全产业链的托管服务。创新技术集成应用。各地在托管田大力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五良技术集成应用。沿汾平川县推广应用“玉米深松耕+宽窄行密植”技术,山区县推广深松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技术,提升作业质量与效率。安泽县建立托管“试验田”,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较非试验区域增产20%以上。翼城县唐兴镇东关村的小麦-玉米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田,玉米亩产1000.84公斤,前茬小麦亩产839.49公斤,两茬合计亩产1840.33公斤,打造了“吨半粮田”样板典型。创新服务监管手段。托管资金逐年增加,监管有难度、生产服务组织进村入户难。全市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体系”,监管与服务并举。17个县(市、区)普遍成立农业生产协会(联合会、联盟),探索建立农业生产托管联席会议制度,125个乡镇建立服务站(中心),2071个村设立农业生产托管联络员。服务的农机具普遍安装GPS,采用现代化手段监管服务质量和服务面积。一张有形的服务网辐射全市小农户,真正实现想托就托,服务有人,投诉有门,监管有道。
两个聚焦。聚焦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2024年托管任务面积86.06万亩,实际完成114.58万亩,直接受益农户21.68万户,辐射带动全市近55万农户650余万亩耕地,亩均单季作物节本增收300元。聚焦农民增收。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9100元,增速7.4%,比全省增速6.0%高1.4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1。
2025年,我市将继续以小农户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创新模式、总结案例,继续推动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临汾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