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2025-06-16 09:49:5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这一发展思想承继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在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全球发展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已然成为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社会跃迁的关键密钥。

  一、改革的初心与时代回应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实践史:从争取民族独立实现“站起来”,到改革开放推动“富起来”,再到新时代推进“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党始终将人民需求作为政策制定的核心坐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守人民中心论,就要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结构性矛盾,建立“需求识别—政策响应—成效反馈”的闭环机制,让改革成果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生活改善,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过去侧重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更加注重“好不好”的质量提升。以人民需求的多维图谱为导向,着力破解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产业升级动力不足等发展梗阻:在就业领域,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在教育领域,推进优质资源均衡配置,深化教育公平;在医疗领域,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高基层服务能力。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匹配的民生保障体系,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我们的现代化,是依靠人民主体力量推进、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在改革实践中,必须破除制约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创造活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到乡村振兴战略,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每一项改革都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的实践主体。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小岗村“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序幕,深圳特区的创新实践催生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鲜活经验均源自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新时代深化改革,要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完善基层创新经验的转化机制,建立以人民评价为核心的改革成效评估体系,让群众的“金点子”成为政策的“金钥匙”,形成“顶层设计问需于民、基层实践问计于民、改革成效问绩于民”的协同格局。

  制度创新是激发人民创造力的关键。要通过破除户籍制度壁垒、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等改革举措,为各类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要搭建更多创业平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广大群众在参与改革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实践证明,当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被充分激发,改革就有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最持久的推进动力。

  改革是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需要最广大人民的理解与支持。要加强改革政策的宣传阐释,让群众清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增强对改革的认同感。同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居民议事会”,还是基层治理中的“枫桥经验”,都是群众智慧的结晶。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民意沟通机制,使改革决策更加贴合群众需求,让改革过程成为凝聚共识、增进团结的过程。

  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改革中,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度量衡”,审视各领域体制机制:针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完善三次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健全转移支付机制,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针对公共服务不均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通过破除利益固化藩篱,让改革红利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

  增进人民福祉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最根本目的。要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在就业上,实施积极政策,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养老上,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在住房上,完善保障房建设与市场化调节机制,让群众住有所居。同时,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建立可持续的民生投入机制,使改革成果更多体现在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在经济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在社会领域,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在文化领域,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通过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物质精神同步提升等多维改革,让共同富裕从目标愿景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践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逻辑,贯穿价值导向、动力机制与成果分配全过程,既是理论命题,更是实践课题。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路线贯穿改革始终:以人民需求明确改革靶向,以人民智慧丰富改革实践,以人民满意检验改革成效。唯有如此,才能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开辟新局,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凝聚民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这既是中国改革的成功密码,更是新征程上必须坚守的根本遵循。

  (作者单位:中共尧都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