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巩固衔接工作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既要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又要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既要应对资源约束的现实挑战,又要谋划长远发展的系统路径。唯有以辩证思维审视矛盾、分析问题、统筹施策,在对立统一中把握规律,在动态平衡中寻求突破,才能推动巩固衔接工作从“稳得住”向“强起来”跃升,真正找到符合国情农情的“最优解”。
一、把握好守底线与促振兴的关系
守住底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在巩固衔接工作中,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极端重要性,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松劲心态,时刻绷紧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这根弦。在具体工作中,要聚焦重点人群和关键节点,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出现一户返贫、一人掉队。同时,要认识到守住底线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不能就底线守底线,而要把守底线与促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以乡村振兴为总目标,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通过发展来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根本上防止返贫致贫,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把握好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的关系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国家持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帮扶力度,包括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社会帮扶等,这些外部帮扶为巩固衔接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外部帮扶是必要条件,内生动力才是根本所在。只有充分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好外部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脱贫群众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自我求变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为脱贫群众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参与发展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同时,要注重发挥脱贫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共同奋斗,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把握好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有当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和重点任务,也有面向未来的长远目标和战略布局。要正确把握好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畏缩不前。从当前任务来看,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巩固,持续做好防返贫监测帮扶、产业就业帮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巩固衔接工作的质量和成色。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从长远目标来看,要围绕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持之以恒地推进。要注重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将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完成好一个个当前任务,为实现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巩固衔接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
巩固衔接工作是一场需要持续用力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摒弃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以辩证思维观大势、谋全局、破难题。唯有在整体与局部的统筹中找准定位,在守牢底线与激发活力的平衡中释放动能,在外部投入与内生动力的互动中构建机制,在短期见效与长远发展的衔接中把准节奏,才能真正探寻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巩固衔接“最佳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根基,为实现共同富裕铺就坦途。这既是思维方法的创新,更是实践路径的突破,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持续探索、动态调整,以“辩证之思”引领“务实之行”,方能交出满意答卷。
(作者系市工信局派驻大宁县昕水镇吉亭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