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葆华:政府搭台筑巢引凤 产业唱戏“剧”促增长——临汾微短剧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5-10-13 09:27: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近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聚焦高质量发展,以加快精品微短剧基地建设为切入口,积极推进文化新质生产力战略布局,取得显著成效。为深入了解全市微短剧产业发展现状,近期,国家统计局临汾调查队对临汾经济开发区、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进行了走访调研,对微短剧企业开展了问卷和重点调研。结果显示,2025年,临汾微短剧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对带动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作用显著,为加快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步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位于临汾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已成功吸引全国数十家微短剧及相关企业入驻。2024年8月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建立以来,完成微短剧制作百余部,形成了强大的市场规模与集聚效应,成为山西地区规模领先的微短剧产业集群,是山西首家跻身全国微短剧基地前十的标杆。

  从调研情况看,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产业发展呈现生产快、配套全、影响大、带动强的特点。短短一年多时间,临汾“微短剧+”快速赋能千行百业,形成一批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以优质内容赢得了市场与观众的认可,打响了“临汾微短剧”品牌。2025年,基地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上斩获“金鹏指数”微短剧新质榜荣誉,入选“2024年中国微短剧基地排行TOP10”;在首届微视听文艺盛典上,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中荣获“年度微短剧上镜城市”称号,实现品牌影响力的量级跃升。临汾微短剧产业已从区域发展走向全国视野,成功在全国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实现从“崭露头角”到“标杆出圈”的跨越式突破,成功入选山西省委宣传部与科技日报社联合发布的“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案例”,成为全省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标杆案例。临汾微短剧产业正以“小切口、大传播”的优势,以小制作撬动大产业、以新业态激活新动能,辐射带动效应持续增强。

  近年来,全国微短剧产业连续呈现两位数增长。这一新兴行业正以超乎想象的姿态爆发式增长,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突围”,从“单一付费”到“IAAP混变模式”,微短剧也已成为品牌营销和用户娱乐的“新基建”,成为适应新时代文化需求的产业新势力,正在重塑影视行业生态与就业版图。临汾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敏锐洞察,抢抓机遇,确立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战略,高站位谋划、高效率推进,不仅抓住了风口,抓住了有效提振消费需求的着力点和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未来产业的方向,更找准了加快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政府搭台,政策引导。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临汾用90天时间完成全环节核心功能区建设,快速入局。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视听产业新高地,出台《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战略上规划产业布局,政策引导。

  资本撬动,动力扶持。临汾设立首期5000万元微短剧专项投拍基金,覆盖剧本孵化、人才培育、企业引进等环节,同时,给予入驻企业租金优惠等,缓解初创企业资金压力。

  体系构建,筑巢引凤。临汾构建产业支撑和高效服务两大体系。在产业支撑上,先后建成1.6万平方米的核心功能区,实现创作、拍摄、制作、审批、发行等全环节功能,场景化空间一站式配齐,筑牢硬件根基;构建专业化评审专家库机制,全力推动创作生产能级跃升;建立省广电局内容评审临汾工作站,开通“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高效审查服务和专项合规指导提升效率。在高效服务上,围绕企业发展全周期构建“1+7+N”高效服务体系,统筹全要素形成高效调度中枢,精准响应企业差异化需求;建立动态服务机制,事不过夜、日事日结,实现全周期覆盖,推动服务生态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以最优渥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头部加持,高位推动。临汾积极搭建全国性产业交流平台:腾讯视频(临汾)微短剧基地、“央视频(临汾)共创点”先后落地成立。依托两块“金字招牌”,有效提升临汾在微短剧领域的行业话语权与全国影响力,为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微短剧之城”提供了平台、拓展了空间。同时,吸纳头部企业入驻,在量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精品短剧的影响力。

  临汾微短剧产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从杭州、西安、郑州等微短剧产业发达的城市看,市场规模和产业聚集更为显著,有成功经验可循,临汾微短剧产业发展仍需加力,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亟需解决:首先,基地多元化综合性一站式拍摄场景供给还不能满足更高水平创作需求,资源整合有待深化;编剧、导演、灯光、美术、制片、剪辑等行业内高水平、经验丰富的各专业人才紧缺,本地产业基础薄弱,相关人才储备还难以满足剧组多元化发展需求;产业本地化配套如设备租赁、道具等资源还较欠缺,产业配套支撑能力还较薄弱。其次,要打造国家级视听产业新高地,做大做强“临汾微短剧”品牌,仍需在上下游产业链完善、资源要素配备、服务机制健全、专项政策扶持上进一步战略谋划、统筹协调、下大力气。全国微短剧行业经历了低成本、同质化的“快速生长”期,经过免费短剧和行业监管政策的规范引导,与这片蓝海市场热度并存的是急剧提高的行业门槛,2025年已经开始加速向精品化转型。如何出奇制胜、品质出圈打造精品基地,仍需深入思考和实践,“优质内容+精细化运营能力”已经成为爆款出圈的核心竞争力,二者缺一不可。最后,尽管微短剧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但行业报告显示,一半规模属免费模式,加之行业起步快、回款周期长、竞争力加剧的特点,临汾微短剧行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高度关注、持续加力。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具体来看:一是要锚定产业升级,打造省级重点发展标杆。将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确立为山西省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产业基地,既是山西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充分发挥临汾五千年文明积淀优势,依托深厚文化底蕴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举措。可借鉴西安西咸新区微短剧完整产业链布局、杭州设立3亿元专项扶持资金、上海错位产业聚集模式,以及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进经验,统筹全省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完善良性发展机制,通过强化政策激励与资金投入,将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打造成山西文化产业名片,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开辟新路径,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二是要聚焦基地建设,构建一站式多元化拍摄服务体系。一方面打造覆盖多元题材、功能完备的一站式影视拍摄基地,另一方面需盘活市域内闲置资产,将其改造为特色拍摄场景,并全面整合、挖掘全域拍摄资源,提升供给能力。如,可重点支持临汾海峰影视和四月文化传媒公司,建设长期拍摄基地与内容孵化平台,推动人才本地化与产业长期化布局,进一步扩大对山西乃至全国市场的辐射能力。

  三是要完善配套政策,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应设立省级专项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优质配套服务企业来临设立分支机构,增强本地供应链保障能力;对符合行业标准、具备一定规模效应的服化道仓储基地、专业器材租赁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补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对初创阶段的微短剧企业,提供税收优惠、项目补贴或低息贷款等扶持,助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引导企业聚焦用户需求、品牌营销、技术赋能、临汾区域优秀文化IP“四个驱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要强化人才支撑,建立专业化人才培育体系。应针对微短剧产业急需的编剧、导演、技术等核心人才,出台专项支持政策;联合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训课程,为产业持续输送和储备专业人才;推动企业与本地院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与实习基地,实现“校企联动”,推进行业内人才培训与交流,打通人才培育与就业连通通道。

  五是要健全完善机制,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一方面,健全基地服务机制,做好平台资源支持对接和统筹规划,助力企业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建立科学规范的容错纠错机制。在微短剧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对承担探索性、创新性任务的主体,给予容错支持,为产业创新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临汾调查队二级调研员)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