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发展、改革和转型的任务重大而艰巨。领导干部作为落实工作责任的主体,其思维意识、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关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关乎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要自觉培养养成八种思维、树立八大意识,为全面推进转型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培养战略思维,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使命意识。战略思维是一种大智慧、大谋略、大本领,是领导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体现。它要求领导者从讲政治、谋全局、顾长远、抓根本的高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领导工作。不得不承认,还有个别干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还缺乏战略思维,要么是安于现状,跳不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摊守业,应付差事,干事创业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不会大手笔、不敢大动作;要么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只顾眼前的红红火火、表面的轰轰烈烈,只求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缺少统筹规划。
洪洞开展“六城同创”活动之时,就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他们只看重眼前利益,不着眼长期发展。只考虑短期投入,不考虑长远效益,觉得创建工作只是为了争几块牌子,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然后,通过“六城同创”活动的深入推进、随着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环保模范城的成功创建,全县上下实现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广大干部的发展理念明显转变,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市民的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举成为全省城市建设的标杆。正是因为有软硬环境的根本性改善,才吸引来锦江新能源及江苏鸿典等一大批航母级企业入驻洪洞,为洪洞的后续发展和长远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培养全局思维,树立一切服从大局的政治意识。培养全局思维,就是想问题办事情既要从事物本身的规律出发,定思路、做决策,又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考虑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联性,使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判断是非得失要以全局利益做标准,不可因小失大。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不可随波逐流。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凡是已经决策部署的工作,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凡是已经决定的事,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必须从全局出发进行谋划工作,不可陷入事务主义。要主动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找准位置,明确职责,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做到一事一业都围绕大局、一言一行都维护大局,致力服从和服务于大局。
培养赶超思维,树立时不我待的发展意识。
近年来,尽管洪洞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与发达地区比起来,差之甚远。全国百强第一县江苏省昆山市2012年财政收入572亿元,本县去年的财政收入仅23亿多元。2013年中部6省499个县市“百强”排名,洪洞县排在山西的第10名,但比起柳林、孝义、高平等县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一个大县的形象很不相称。把洪洞放到全省、全国的大盘子中比较,就知道差距多大、压力多大。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实现赶超?重中之重是要引进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引进一位人才,有可能带动的就是一个产业、就是一个区域。引进人才将会带来更先进的理念、更先进的设备、更充足的资金,带来蓬勃发展的全新局面。要用建设“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宏伟事业吸引人才、用丰厚的待遇留住人才、用洪洞人忠厚直爽的性格感染人才,让洪洞人才的引进、培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培养忧患思维,树立昼无为夜难寐的恐慌意识。可以预见,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大,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复杂。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和矛盾,关键就要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困难、战胜风险、驾驭工作的本领。因此,必须培养忧患思维,增强本领恐慌意识,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 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
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觉悟、一种生活方式。中央强调要转变工作作风,转学风就是转作风的首要体现,能不能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本身就是转变工作作风的一项重要内容。
培养创新思维,树立敢于先行先试的开拓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学习。
二是拿来。没有的东西,先拿来。拿来了,就属于一种思维的创新。三是要学会结合,拿来的东西要想让它落地生根,必须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不然,就会水土不服、半路夭折。学会结合,必须付诸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改进,才能够创新。
当前,要进一步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把中央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事关全县发展的土地流转、农村经营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思考与创新,为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成熟的政策基础。洪洞要实现跨越发展,突破口和关键点就是领导干部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境界,敢想、敢闯,敢于创新,敢于担当。这个过程中,会有成功,也可能会有失败,在给成功者以掌声和鲜花的同时,对那些敢闯新路而一时失误者,应要多一些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些包容、少一点指责;多一些支持、少一点添乱。
培养正向思维,树立积极健康的导向意识。
讲正向思维,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起到一种带头作用,给人以示范作用。正向思维既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素质。领导干部有威信,政府才有威信;领导干部要想在群众中有威信,必须强化宗旨观念,坚持务实作风,做服务人民的表率。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的事,多做管长远的事,多做惠及百姓的事,把“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在扎实苦干中成就伟业,获取民心,赢得信任,服务群众。要善于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做争创一流的表率。要在工作中多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如何创新发展思路,如何突出发展特色,使自己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工作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找准工作定位,解决发展难题。
培养法治思维,树立严格依法办事的规范意识。确立法治思维,要从思想上形成对规则的尊重和敬畏意识。法即规则,只有全社会形成尊重和敬畏规则的良好风气,坚持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要用法治思维的标尺规范施政行为。政府守法比公民守法更重要,领导干部要带头遵法守法。落实法治建设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件工作,要求我们必须用法治思维的标尺规范各项行政行为,妥善处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增进社会谅解,促进社会和谐;要用法治精神的思维,解决好矛盾纠纷。对规则的尊重不仅来自于“法定”,也包括来自于“约定”。现代政府管理中要更多地倡导自愿性的合约,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来实现行政目标。要学会把法治精神的思维贯穿于工作全过程、解决矛盾纠纷的具体实践中去。
培养底线思维,树立执政为民的尺度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恪守群众底线和做人做事的底线。坚守群众底线,就是要坚持群众就是底线的观念,毫不动摇地坚守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底线。当干部就是要为民造福。要以赤子之情贴近群众、顺应民意、解除民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一定要恪守道德底线、恪守人格底线、恪守纪律底线、遵守职业操守。要大力倡导比干劲、不比斗劲,见贤思齐、不嫉贤妒能,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同心同德、不貌合神离等良好风范;每一位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克己奉公、廉洁勤政,谨慎用权、恪守底线;要努力做到警钟长鸣、螺丝常拧,预防针常打、消毒液常洒,把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思想底线牢牢地树在骨子里。
(作者系洪洞县委书记 王黎明)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为了国家长治久安
下一篇: 坚持问题导向 明确整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