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

2014-05-19 08:30: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社会建设是指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事业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明确指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着力推进社会建设”一节格外引人瞩目,报告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持续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全面加强社会保障;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四方面,对今年我市社会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加强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就是改善民生,民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些变化既为改善民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又带来了更高层次的挑战,提出了更具难度的服务要求。因此,发展社会经济必须更加着眼于民生的保障和改善,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件件关系群众生活冷暖,事事关乎人心向背。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临汾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而且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切合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内在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即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创作;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进文化保障体系建设,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要把持续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做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认真落实教育发展各项政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高中教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成人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要切实加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保障项目、提高待遇水平,是社会保障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报告指出,要“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抓好各类社会保险提标扩面工作。推进城乡居民保险制度整合和管理服务一体化,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水平,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大病救助、住房保障等制度。”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只有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才能使民生发展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参与面,民生发展才有坚实的政治保障。结合临汾实际,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政府职能。健全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扎实推进“平安临汾”、法治临汾”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关乎稳定。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更加普遍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