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理念

2009-06-08 09:2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进入21世纪,我们拉开了“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帷幕,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的战略构想—— —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可见,“以人为本”是这种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事实上,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才是全面小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是指人在社会中占据主体地位,社会各项事务的发展与进步均须“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为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如是认为,根源在于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有其功利性的目的,即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争取更为有利的条件,以期实现自身的价值。由此,不难发现,人是目的与手段、价值与工具的统一体。人是统一体的身份定位,决定了人的行为逻辑既有价值理性的成分,也有工具理性的成分。诚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于人的行为当中, 但两者却有优先序位之分:价值理性是体,工具理性是用,前者是主导后者的引擎,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动力。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成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由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在理论上是体用关系,加之,为了改变以往把工具理性当作唯一向度而造成的华而不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尤为重要。
首先,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并立足我国特定的国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在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进行尖锐批判与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实践唯物论为理论基石,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中抽象的个体本位论;用唯物史观驱逐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唯心史观,其本身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内化为自己的真实体验,他才能在工作中克服简单的说教,并结合每一个对象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与被教育者一道在生活世界孕育“实践智慧”。
其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要求我们确立最基本的人道关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认为,人与人在类的本质关系上是统一的,因而,人与人是平等的。
无论思想政治工作有什么样看似崇高的目标,都应该以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地位等方面的平等为前提,反之,不仅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而且很可能造成对象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况且,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指向总是人,所以,对对象的关心、感情上的靠拢、相互之间的尊重与信任,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意”。
第三,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抛弃传统的理性主义知识化的传授方法,代之以境域性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抛弃传统理性主义知识化的传授方式,注重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从而化解问题于无形之中。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是正常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象之间能否在情感上趋于接近或相通。具体来说,如果我们放弃理性主义知识化的态度,放弃指出对象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简单做法,而是营造某种特定情境,让对象在境域性的情境中,体验人与问题本身双向开放的可能性,那么,对象必将在诗意的情境中超越自我。
第四,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理念,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崇高的理想与目标,又要注重现实,注重对象的个体利益、个体目标、个体发展和个体价值的 实现。尽管从理论上说,个人和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现实中却经常存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首先检讨我们本身,进而检讨造成对个体利益不合理抑制的社会组织关系。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双向良性互动:一方面,对对象合理的利益主张给予认同,帮助其拓展谋求个体利益实现的渠道;另一方面,将对象的利益置于与社会利益双向互动的背景下,引导对象对自身利益的合理性进行深刻反思,从而化解利益矛盾与冲突,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震荡。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想。把这个思想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理念。这一理念克服了单纯工具理性的缺陷,必将有助于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个体公民的思想境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赵新民)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