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一些共产党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

2009-08-28 12:0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苏联解体后成立的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以下简称“摩共”),在严厉批判“戈尔巴乔夫式改革”、深刻汲取苏东剧变教训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并未历史性地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摩共将通过“泛民主主义阶段”和“复兴社会主义阶段”,建立“形式上更新的、符合当代生产力条件、生态安全和社会任务要求的社会主义”。2001年摩共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成为前苏东地区第一个通过合法选举上台执政的共产党,之后在2005年大选中获胜继续执政。2009年7月底,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得票率仍然居首,但因未获得绝对多数而无法单独组阁,依靠议会选举上台执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以下简称“塞劳进党”)的前身是共产党,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指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建设民主和人道的社会主义为最高目标。多年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塞劳进党积极同帝国主义和本国资产阶级政府进行斗争,通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一切进步力量,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议会席位不断增加。在2008年2月举行的第六届总统选举中,塞劳进党总书记季米特里斯·赫里斯托菲亚斯以53.36%的选票当选为总统,塞劳进党与民主党和社会民主运动组建联合政府。 

与摩共、塞劳进党通过议会选举上台不同,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是通过武装斗争和议会道路相结合的方式上台执政的。1995年尼泊尔共产党经过不断分裂与组合,派生出一个主张以“人民战争”方式进行反政府武装斗争的新的派别——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以下简称“尼共(毛)”),普拉昌德为其主要创始人。尼共(毛)提出“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让人民当家做主”、“反对社会歧视”等口号,得到了尼泊尔广大农民、落后种姓和妇女的支持,规模从小到大,力量发展很快。2005年2月,贾南德拉国王宣布亲政后,尼共(毛)与七党联盟摒弃不和,以武装斗争形式,策应七党联盟发动人民运动,最终促成国王交权。尼共(毛)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并不排斥多党竞选和议会道路。2007年4月尼共(毛)作为合法政党加入临时政府并得到5个大臣席位。2008年4月尼泊尔举行制宪会议选举,尼共(毛)赢得多数席位,并被授权组织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第一届政府,普拉昌达成为总理,尼共(毛)处于执政地位。 

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以下简称“尼共(联)”)也是由尼泊尔共产党分裂出来的党派,主张通过多党民主制度发展革命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1991年5月,尼泊尔举行实行多党民主制后的第一次全国大选,在总共205个议席中尼共(联)获69席,成为最大的反对党。1994年11月中期选举时,尼共(联)获88席成为获议席最多的党上台执政,该党主席阿迪卡里出任尼首相。不到一年尼共(联)一党政府解散,以后多次与其他党联合执政。2009年5月,因普拉昌达以不能履行内阁权力为由宣布辞职,尼共(联)与大会党、亲善党等合作成立新政府,总书记尼帕尔当选为总理,尼共(联)再次主政。 

共产党通过选举上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原因 

以上共产党派能够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和历史原因。 

从现实情况来看,苏东剧变后新自由主义在全球泛滥成灾,原苏东地区、拉美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新自由主义的重灾区。广大民众在新自由主义改革中付出了失业、收入下降、社会福利减少等沉重代价。改变不合理、不公平、只惠及少数人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为共产党和其他左翼力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如摩尔多瓦独立后,曾全盘西化,搞新自由主义,结果整个国家经济社会一片混乱,国内生产总值连续10年下降,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倒退35-40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沦为欧洲最贫穷的国家。由于不满残酷的现实,民众在选举中选择了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摩共。 

从历史传统上看,这些共产党都深受社会主义思想和斗争传统的影响,与劳苦大众有着天然联系和深厚感情。如塞浦路斯劳进党总书记赫里斯托菲亚斯就出生于贫苦工人家庭,从小就体验过穷人的生活艰辛,深受左翼进步思想的熏陶,18岁就加入塞劳进党青年团并自动成为该党党员。 

从共产党自身来看,这些党能根据形势变化和本国本党实际,不断进行理论革新和政策调整,始终把赢得选举胜利作为奋斗目标,在实践中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斗争方式。他们结合本国国情和本党实际,淡化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单一意识形态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等观念,主张在多党民主制度下,通过议会斗争和选举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摩共和塞劳进党上台前都对自己过去的理论政策进行过调整,将纲领主张具体化为行动目标。 

社会主义实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何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共产党如何取得执政地位,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各国共产党人及左翼力量一直在探索的现实课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要夺得政权,必须通过暴力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才能实现。苏东剧变之后,国外一些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革命形势和道路的看法逐渐趋向实际,认为目前不具备革命形势,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不现实,主张在多党竞争的民主制度内,通过选举和议会斗争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同时,在进行合法斗争的具体形式上,一些共产党派主张采取议会内外斗争相结合的和平方式,并同其他左翼力量结成统一战线,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事实证明,这些认识上的改变和斗争策略的实施,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像摩共、塞劳进党等取得执政地位的情况已从理论假设走向了客观现实。 

走自己的路。20世纪纷繁复杂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鲜明地印证了一个道理:是坚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搞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还是在资本主义体制内进行社会变革搞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由各国共产党根据本国国情和各自实际状况自主选择决定。当前,在力量普遍弱小的形势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多数共产党党派改变了以前武装斗争策略,走合法的民主斗争道路,议会斗争和争取选民成为这些党的工作重心。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对派,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必须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理论政策和斗争方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起反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把缩小现行制度的负面影响和改变制度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赢得多数选民支持并取得执政地位最终替代资本主义。 

实事求是地评价各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外一些共产党多年来在议会斗争道路上不懈努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执政或参政的共产党也将逐渐增多。对此,我们不能固守过去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来判定这些党的实践,对议会斗争也不能一概否定,应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实事求是地评价这些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及其思想成果,根据客观效果来判断其成败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并对社会主义未来充满信心。(柴尚金)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