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

2009-09-21 16:3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直接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要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这就要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生活资料,使人民群众在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享受和发展。但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就是说,民生问题的解决还离不开完善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从总体上看,民生的改善,既取决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也取决于合理进步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就是说,改善民生问题,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完善。也就是恩格斯所说“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众所周知,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集中在唯物史观,这固然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当时进步人士的影响相关,更是因为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苦难深重的中国使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寻找“中国向何处去”时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看到了曙光。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也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直接思想来源。 
二、孙中山先生的民生观及其对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影响 
但我们应当看到孙中山的思想对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尽相同,但却面临着相同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为着民族独立、强国富民的目标,举起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大旗并在抗日战争中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继续孙先生未竟的事业。孙中山的民生观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启迪,毛泽东关于民生方面的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就有孙中山提出的许多理论和思想,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理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把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着力改善民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崇高理念,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至此,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单孝虹/四川省社科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