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成家:打造平安临汾 推动先行发展

2010-11-04 07:5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全市平安创建工作的基本状况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经济发展不平衡给平安创建提出了新挑战。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影响社会稳定。多年以来,我市主要以资源性工业为主,经济结构依赖性强,且分布不均,受煤炭资源整合的影响,各个大集团采用现代化、机械化操作,致使大量当地农民工失业,影响社会稳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社会稳定。我市7个平川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9.5%,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造成了不同区域间群众收入的差距,随着这种差距的拉大,就会形成社会矛盾,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收入分配不平衡影响社会稳定。由于我市17个县(市、区)资源分布不均,工业化水平有高有低,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造成一些低收入人群心理不平衡,产生人们有仇富心理,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到社会稳定。
社会管理不到位给平安创建提出了新课题。流动人口的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逐年递增,从数量上看达到23.1万人,从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市区和矿区;从从业情况看主要从事煤矿务工、建筑劳务、经商;从知识水平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些人大多都生活在城乡结合部,有些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薄弱区以及刑事案件的多发区。无业人群成为社会治安潜在威胁。由于企业改制、高速征地、城市扩展、工业园区建设,下岗失业、失地人员增多,加之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这些人员无人管理,一部分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很容易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无法有效安置。由于我市没有真正意义上安置帮教基地,安置问题成为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而这部分人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的几率较低,得不到社会的信任和关爱,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其反社会倾向不断加大,有可能成为更具社会危害性的重新犯罪者。民爆物品管理仍然存在隐患。近年来煤炭价格暴利驱使非法采矿日益猖獗,形成了非法爆炸物品使用的地下黑市场。在这种严峻的情况,国有八大煤炭企业跨区重组还未监管到位,翼城发生的“7·31”爆炸事故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虚拟世界监管还不到位。目前我市大约有网民100万,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问题有网络“黄赌毒”对青少年的毒害、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利用网络散布谣言、发泄对社会不满、辱骂领导、境内外敌对势力与邪教组织利用网络进行通信联络等问题。
矛盾化解机制不完善给平安创建带来新压力。社会转型时期的机制体制还不健全。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机制体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随着这种变革的不断深化,利益的调整重组,造成了利益冲突,从而引发的矛盾不断增多。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机制没有建立。有些部门和单位在作决策、制定政策时,没能很好地站在大局角度,做到民主、公正、关注照顾弱势群体,给日后矛盾纠纷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比较薄弱。由于无法调动起大多数基层民调员的工作积极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网络不够健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矛盾纠纷信息预警渠道不畅。由于现在的矛盾纠纷当事人大多与当地组织领导持对立态度,并且拥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而我们的人民防线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还有些单位对于调处不了的矛盾纠纷不及时上报,造成重大矛盾纠纷预警信息的中断或梗阻。
基层基础不落实给平安创建提出了新问题。部分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党组织是平安建设在基层开展的领导核心,有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整体作用发挥不好,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缺乏凝聚人心的号召力,没有财力和精力进行平安农村创建。基层政法综治组织人员得不到保障。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在基层平安建设中起着骨干作用。基层政法综治组织人员明显不足,可使用财力有限,严重影响了平安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基层群防群治普遍遭遇“经费瓶颈”制约。群防群治组织承担着农村(社区)的治安防范、矛盾调解、普法帮教等重要职责。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防群治大多数巡逻队员、民调员都是义务性的,“无人干事,无钱干事”是基层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创建机制的不健全给平安创建提出了新要求。平安创建的领导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平安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组织筹划。但少数县、乡党政领导没有把平安建设和经济建设放到同等重要位置,认为不出事就没事。对平安创建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的地方没有实施“一票否决”和责任查究。平安创建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综治委(办)本是平安创建活动的组织、指导、协调部门,而在实践中成为具体的操作机构,各部门参与平安建设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没有做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目前,平安建设的工作机制还仅仅停留在工作制度建设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通过大预防机制推进平安临汾创建。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出发点。我们要始终坚持“民事为大、民生为重、民安为乐、民心为上”,把民生优先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统筹解决好加快发展与安民富民的关系问题,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腾出更多的精力、拿出更多的财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实际问题,努力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让临汾的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要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在出台政策之前,要进行影响稳定的风险评估,听取群众意见,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防止决策不当、执行不力引发社会不稳定。要开展大接访活动,减少社会矛盾。大接访是有效化解基础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要始终坚持抓信访就是抓民生、抓信访就是抓稳定、抓信访就是抓和谐、抓信访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要深入开展化解信访积案大会战,争取用两年的时间把所有的积案全部化解掉,对大量尚未形成上访的矛盾问题,也要尽快化解,避免积累激化。
以化解民怨为主线,通过大调解机制推进平安临汾创建。化解社会矛盾是平安创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建议把解决深层次社会矛盾列入“十二五”规划中,集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当前我市社会矛盾主要是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绝大多数可以通过教育、协商等办法,采取经济、法律等手段解决的,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接待群众来访、调处矛盾纠纷。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获取重大矛盾纠纷信息,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齐抓共管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要把调解优先的理念贯穿到执法办案工作中,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社区)调委会和乡镇(街道)调解中心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加大工作经费投入,从政治上、经济上关心支持调解人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健全完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机制。完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机制,积极防止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制订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处置稳妥有效、协调有序。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防止因执法不公、执法不当引发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要教育引导上访群众增强法制观念,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诉求、解决问题。要依法及时矫正无理闹访缠访和非正常上访行为。
以保障民安为目的,通过大防控机制推进平安临汾创建。要继续坚持严打整治方针不动摇。严厉打击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犯罪。要继续推进深化“四城联动、四警联勤”打击犯罪机制,加大深挖犯罪工作力度和案件串并力度。加大对非法宗教和邪教的打击力度,决不能使其形成气候。要建立科学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体系。各级公安机关要定期对治安形势进行分析评估,科学地确定打击重点,确保打击的精确度,提高打击犯罪的效率和成绩。要建立人民群众安全感定期统计调查制度。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平安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要对人民群众安全感定期进行科学的调查统计,为正确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建立社会治安定期排查通报制度。各级公安机关对治安突出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必须定期排查,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定期利用多种媒体向人民群众公告或提示应当注意和防范的多发性违法犯罪。要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社会机制。如收入分配机制、社会就业与保障机制、社会教育机制等,提高全社会预防违法犯罪的能力,努力消除滋生违法犯罪的社会因素。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在城区街面,组建由财政全额保障的专职巡防力量;在社区,完善社区警务室,延伸警务工作,积极引导群防群治;在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加大技防力度,逐步实现社会技防与公安技防大联网,建议将科技防范纳入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农村,大力推行治安承包和平安互助大喇叭工程建设,积极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治安防控机制。
以社会管理为重点,通过大服务机制推进平安临汾创建。要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路子。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整合基层公安、计生、民政、住建等部门的工作力量,积极搞好“一站式”管理。要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坚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保障流动人口权益的原则,完善有关制度,提升服务管理效率。要围绕“一城三区”建设,出台配套的户籍管理制度。要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体制。要建立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管理协作机制,加强相互沟通、衔接和交流,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失控、漏管和违法犯罪。要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转变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对流动人口实行分类管理。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进行实时管理。要不断强化对宾馆、出租房屋等流动人口落脚点的管理。建议连接市县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数据信息网,使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学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要以社区、单位和村为单位,对孤儿、辍学生、无业在家的闲散青少年、留守在家无人照料的外出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等,进行摸底排查和建档立卡。要落实家庭、学校、单位、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加大对违规的网吧、网站和互联网有害信息的封堵,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净化青少年的 成长环境。加强民爆物品的管理。要加大综合整治的力度,把打击涉爆犯罪司法解释用足用好,要继续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涉爆案件的执法考核力度,把宣传发动群众工作贯穿始终,落实举报奖励专项资金,实行举报奖励制度。要加强对民爆物品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建议上级部门抓紧制定《爆破作业分级管理办法》,同时,合理引入竞争机制,畅通民爆物品供应渠道,为民爆物品规范化管理和民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推进民爆物品一体化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减少非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和接触爆炸物品人员数量,要推进民爆物品信息化管理和涉爆重点人员信息平台建设,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加强预警工作,提高对涉爆重点人员实时性、动态性监控能力。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帮教管控。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教育改造、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学、就医、就业等实际困难,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要建立工作台账,重点管控、动态跟踪,并做好管控工作预案。要重视困难人群的教育帮扶,努力使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加强对“两新”组织的管理。要探索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两新”组织管理服务的机制、方法手段,把社会管理延伸到“两新”组织,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方法,切实做到服务到位、管理有效,促进“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一是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网络管理联动机制、信息通报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二是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技术监管手段,成立网络110,设立网上警察,加大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系统建设力度,探索健全虚拟社区网民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提高网上管理水平。做到“网上能知、网下能控”。三是加强手机等新兴媒体管理。
以基层基础为载体,通过大整合机制推进平安临汾创建。要解决基层平安建设“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问题。要强化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平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警力下沉,强化基层政法综治组织队伍建设。建议给县(市、区)综治办增加编制、配备人员,乡镇配备综治专职干事,要发展建立新型治安巡逻联防队伍、保安服务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内保组织等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平安建设中的作用。要解决基层平安建设“有钱干事、把事干好”的问题。要加大平安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虽然各县(市、区)都按人均0.3元—0.5元经费预算列入财政预算,但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建议提高市、县两级综治经费标准,统一将综治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门用于平安建设,落实农村巡逻队、民调员的待遇。建议建立平安建设奖励资金制度,要将平安建设奖励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要加大对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投入,要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
以“一票否决”为抓手,通过大考核机制推进平安临汾创建。要抓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要以领导责任制为总抓手,层层分解责任,促进平安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建议推广民主评议平安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舆论、党外人士、干部群众对平安创建工作的检查监督作用。要用好检查考核这个“指挥棒”。要加强对平安创建工作的考评,增加考核的次数,科学拟定检查内容,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不断改进检查考核的方式方法。要把检查考核与领导干部的任用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职晋级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用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这个“杀手锏”。建立平安建设的长效机制。要靠制度体系确保平安建设的长期深入开展。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特别是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大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平安建设形成合力。
(作者系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乔成家)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