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夏
一要谋划水利长远发展。根据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要着眼发展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水利规划,使之成为指导临汾“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以保障转型跨越发展用水需求为首要任务,以“用足汾河水、调度沁河水、利用东扩水、发展黄河水、限制地下水、全面抓节水”为主线,以全市“两纵四横”大水网建设为龙头,以农田灌溉、饮水安全、河流整治、病险库加固、淤地坝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事业,完成禹门口东扩骨干配套工程、中线引黄工程、引沁入汾输水工程配套、引沁入汾至浮山输供水工程和市区环城水系工程建设,新建沿黄4县、26处提灌工程、21座小型水库和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加快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工程,加快以汾河生态经济带为龙头的河道治理步伐,全面推进重点地区、重点河段的生态整治骨干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县市城区河道整治达标;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管理的三条控制红线,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坚持标本兼治、统筹兼顾,防洪与抗旱并举,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
二要深化水利融投资体制改革。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促进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方面,除了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强化水利规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外,要重点在积极引导和支持鼓励社会办水方面下工夫。全力支持大的集团、公司等作为政府融资平台,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和国外贷款,投入临汾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积极参与经营性水利项目开发,以经营性收益支持与反哺公益性和准公益性项目。鼓励和支持在统一规划下,多部门按流域连片实施规模化水利项目,实现综合治理效益优化。鼓励支持乡村组织和农民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多干多补、先干后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乡村组织和农民投身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思路,实行新举措,创造新经验,做到更加科学地用水、治水、管水。
三要全力保障供水需求。在全市范围内有效保障生产、生活等供水始终是我市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围绕全市经济战略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做好水资源的测算、储备、调配等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水资源保障和水网规划建设水平。要以全省“两纵十横”大水网建设为契机,推进全市“两纵四横”大水网建设,同时加大骨干配套工程建设力度,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加固,改变水资源“跑、冒、滴、漏”严重局面,进一步提高全市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在供水过程中要下更大决心实施节约用水,加快推进国家和省级节水型试点工作,全面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与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相协调的节约用水体系。
四要确保用水安全。近年来,我市在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道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要围绕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实施好中小河道治理、中小型病险水库和淤地坝除险加固、水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用水安全工作不能麻痹大意,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雨情汛情预报水平,组织落实好工程安全度汛方案和应急措施,备好物资,落实抢险队伍,做到一旦发生汛情要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市新增灌溉面积107万亩,达到313万亩,基本实现农业人口人均超1.2亩水浇地。稳定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以上。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63立方米以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全市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1,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300万亩,治理度提高13.9%。完成重点及中小河道治理98公里,完成1座中型水库、3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稳定提高防洪减灾能力。通过一系列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建设,全市的地表水供水能力将从现状6.76亿立方米增加到10.65亿立方米,完全满足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用水需求。
(作者系临汾市副市长)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